-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最后,从味象美来看。味象美是诗歌给予读者的整体感受,尤其是风格上的感受。它是前四种美的综合效果,所以只要前向叫个方面的把握有分寸,通常味象美也就能表现出来。但这一诗美是最不容易捉摸、却又至关重要,万不可小视。译者要将原诗的作品反复吟诵,直至获得一种较为准确的审美印象,然后才在这种总体印象的观照下,细心处理前面的四象美。所以味象美既是判断译作整体风格效果的标准,也是栺导归约译者进行翻译实践、采取适当的翻译对策的标准。
味象美因为牵涉到颇难加以定量分析的风格问题,所以这里拟多谈几句。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风格来译?仿词曲体?还是文白相间体?还是全白化体?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须首先要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第一,原作与译作的时空对应关系问题。
第二,针对什么读者群的问题。
第三,翻译的目的问题。
第四,原作审美特点及义象的复杂特点问题。
关于原作与译作的时空对应关系问题及原作审美特点与译作的复杂特点问题是我在2000年第3期的《中国翻译》上刊登的英译汉练习讨论中提出的。这个原理当然照样适用于来解释诗歌翻译。
从时空对应关系来看,原作大约写于19世纪80年代,那时清王朝还有20来年才寿终正寝,所以当时中国的诗坛上盛行的仍然是古体诗,如黄遵宪、 林纾、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等人都还在写古诗。罗塞蒂如身处中国, 自不能例外。即便罗不处中国,当时如有人译他的诗,也肓定是译成古体诗, 例如苏曼殊之译拜伦诗,辜鸿铭之泽辜律勒己(按:即柯勒律治)诗一样。因此,将罗塞蒂的诗译成古体诗,是对应时空关系的一种作法,可以作为风格之一种加以尝式。
从读者角度而言,满足当代读者,尤其要满足较年轻的当代读者,似以译成白话体为佳。原因我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己讲过,不赘。
再从翻译目的来看,本文主要是为了作英译汉练习,探讨英诗汉译的种种可能性,以便为读者提供较多的选择,因此,在文体风格种类上自然就可以宽泛一些,不妨多取几种,以资对照,增进理解。
最后,从原作本身所含的审美特点来看。—部诗歌作品往往涵盖多方面的审美特质和意蕴,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诗无达诂。若只有一种风格的译诗,很难表现原作的特质的若干方面。如果多几种译文,就可以几种译文互相参照,互补生辉。虽然笔者不主张所有的诗都应该采用多译本形式,但重要的有影响的诗多几种译文肯定是有益的。为此,我使用了四种译风来印证上面的讨论。具体阐述,则在下面的翻译对策举隅中加以引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