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第六,一般娱乐性读者层。此层读者数量最大,几乎包括一切读者。其重点只在于娱乐,把翻译的审美价值看得高于一切。他们往往是翻译得以存在的最强有力的支柱,他们对翻译作品的销路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却又往往无足轻重。对他们来说,一个译本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就赞扬那个译本,如不能感到快乐,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拒斥那个译本,而使他们感到快乐的因素,常常是多方向的。
第七,获取新知的读者层。他们虽也有娱乐性,但重在摄取知识,丰富自己,因而很看重译文的准确性,对译文的其他方面,要求不是甚高。
上述划分只是一个尝试,意在证明读者层的可分性,至于划分法是否妥当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这里只划分7个层次,是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若要再细分下去,又有何不可?读者层次既然如此地多,所要提供的译作种类自然也会 相应地多。相对于各读者层来说,各译者层间理应是平等的:没有理由说第一类读者层喜欢的译作比第二类读者层喜欢的译作在价值上更大或更小。每一种译作,一旦受到读者欢迎,不论其在另一种读者层眼中是多么的低劣,都具有一种不可争议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我们站在译作价值认识坐标系中的哪一点上来作出判断而已。例如严复与林纾译作价值的比较。就近似度而言,严译显然在林译之上,就译笔精美而言,则二者可谓工力悉敌,就对读者层的影响范围来看,林译读者量显然远远超过严译读者量。就对总体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论,单是严译《天演论》一书恐怕就当得林译全部泽著,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几乎无一不受其书的影响。但林译的总体价值是否就比严译总体价值略逊一筹也难以盖棺论定。因为林译为当时成千上万读者带来的喜悦感这种价值究竟该打多少分,委实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同是一本书,第一类读者可能趋之若鹜,第二类读者却避之惟恐不速;第三类读者奉为经典者,第五类读者却可能不屑一顾。这一方面由于翻译的功能不同之故,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读者层各取所需之故。读者各有各的要求,我们不必把自己的价值观或审美观强加在读者头上,总以为自己比读者高明。更退一步,就艺术价值而论,所谓的“阳春白雪”比“下里巴人”是否真要高一点,有时也大可怀疑的。例如对一个语言研究者来说,把外语的表层结构直译过来,借以说明外语的外部表现形式,这对他来说是好的翻译,而对于一个主张归化翻译的人来说,却成了最坏的翻译。同理,一部对一般娱乐性读者来说十分动人有益的译著,对一个外语通来说,往往可能被斥为漏洞百出的译作。可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每一种结论都可能包含着真理性。总之,读者的多层次是客观存在,因此译作的多种风格及由此而来的翻译的具体标准多元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