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从作者角度去欣赏及翻译诗词

发布时间: 2018-07-07 09:02:49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所谓作者角度是指我们欣赏一首诗时,非常看重诗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哲学观点、心理习惯、人格特征等。



所谓作者角度是指我们欣赏一首诗时,非常看重诗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哲学观点、心理习惯、人格特征等。西方传统的鉴赏理论非常看重这一点,典型的说法如布封的“风格即其人”即是从此角度出发的。法国大批评家圣•佩甫亦力倡此法,认为欣赏作品当先从作者的人格、遗传、境遇、生涯方面入手。我们的传统文论也十分看重这一角度,如孟子就曾说过:“颂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所谓“知其人”,也就是要从作者角度来品评一首诗。 这一角度的确非常重要,它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一起构成文艺鉴赏十大角度中最重要的三大本位角度。


诗歌归根结底是作者写出的,“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无论什么诗总带着作者人格的影子,这是毫无疑问的。若从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来看,把全部作品都看成是作者压抑的利比多的升华也是有些道理的。只要熟知作者的有关方面,我们欣赏其诗作时便有一种切实的感觉。—首诗在别人眼里或许很平淡,在了解作者的人眼里,则会多彩多姿,这是因为知情者能大胆联想与推论,附加了许多或然性的意象与意义。


凡事有利必有弊.从作者角度赏诗之利固如上述,但其弊却又在于,如过分倚重这一角度往往会磨钝自己的审美鉴赏力,或者律津乐道于穿凿附会,结果离诗的最基本的本义却会越走越远。尤其是当作者是名家时,太注重此角度会有大弊,名家的诗并非首首均是佳作,但赏诗者慑于作者的声威,往往不加细察就连声叫好。英国批评家理査兹曾将许多不署名的诗掺合在一起让他的学生就作品本身作出评价,结果许多名家的诗反而落选。这种情况反证出有一些名诗并非自身就有很髙的审美价值,它们之享盛誉大半因为出自名家之手,或因历史悠久而显,或因某种史实而彰。赏诗者走到极端,会把名家的东西看得天衣无缝,例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文学批评家对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往往作如是观。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 下一篇:风格的可译性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