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对于风格的阐述兼顾了对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比较具体、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翻译家工作时的规范和要求。
4.文学翮译要表达通顺、自然
萧乾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力占四成,表达力占六成。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为重要,是准确表达的前提。他曾说过:“翻译不仅是拓版;为了传神,对原作必须融会贯通。”然而,只有成功的表达才是译文的生命,没有清晰、准确的表达,也就不可能存在高质量的译文。
一纸表达不流利,读起来别扭拗口的译文实质足失败的。萧乾通过早年与埃德加•斯诺的合作学会了如何处理理解与表达这对矛盾。“一个译者一定得把原作所描写的事物完全弄清楚才可着笔;译的时候要用准确无误的语言把自己所理解的传达给读者。”
在此基础上,他作了进一步发挥,译者在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原语和译语的内在规律对译文加以灵活凋整,例如意义的重新织合、语法结构的调整等等,使用合乎汉语语法规范的自然表达方式。对于原文的特殊语言现象,译者可以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使用“归化法”。例如他对《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中意识流语的处理方法,就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5.文学翻译家应选定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融会贯通,做平行研究
萧乾认为从事文学翻译的方法有两种:(1) 一生选定某一位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即“阵地战”),如致力于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傅雷和以翻译契诃夫作品出名的汝龙;(2) 选择你喜爱,与你有相似性格或生活经历的某些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即“游击战”),例如他自己选择翻译里柯克的幽默小品, 是因为挚爱里柯克饱含泪水的苦涩幽默;讽刺文学一直使他钟爱,他的译作大多属于这一类,如菲尔丁的作品、哈谢克的《好兵帅克》等;《培尔•金特》、《尤利西斯》曾与他结缘已久,作品的主人公以及作者与他经历相近,他选择它们向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阵地战还是游击战,萧乾都强调一点,即对原作的喜爱或与作品主人公、作者本人在性格、生活阅历方面的共性,对原作除了做到内容上“熟”,精神上还必须“通”,这样翻译才能有所“得”,正如他自己所说:“纵使狄更斯的作品多么缺乏译本,一个不能掌握他那种悱恻和幽默文笔的人也是翻不好的。倘若自己对海洋没有亲切的感受,握笔去译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或奥尼尔的戏剧也很难真切。一个译曼斯菲尔德的人也应具有那样细腻的心灵。”
除了选定作品,他还认为译者应对原作仔细阅读,做到融会贯通,正如傅雷所说:“任何作品,不精渎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