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中国人笔译或口译出来的英语,有时令外国人难以接受甚至费解,人们戏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口译中出现中式英语,大多由于译员受到时间的压力.一时想不出摆脱原文束缚的恰当释义法,只好机械地搬用对应词。译员的释译(paraphrase)能力,会在第14单元“口译译员的应变能力”中涉及,这里要讨论的是造成“中式英语”的其他原因: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译员没有注意到汉语和英语文体上的差异,其中多少也涉及文化上的差异。
1. 叙述、描写时形容词的使用
中国人在叙述,描写人和事物时,形容词用得较多。如参观景点时,解说员用的形容词比较多,且辞藻华丽,比如介绍某祠:“祠前有垂柳五棵,婆娑多姿,左为学湖,碧光粼粼,右有七里湖,烟波浩渺。”如果译员死扣原文逐字翻译,很可能吃力不讨好,使外宾感到语言极度夸张、滑稽可笑。在这种场合,省略形容景色的词语不会影响外宾欣赏美景的兴致。
中国人在谈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或变化时,常用“举世瞩目”“史无前例”.“天翻地覆”等词,然后举例说明。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译员似可以着重翻译列举的事例和数字。事实胜于雄辩,客观事例和数字最有说服力。口译和笔译相比,自由度要大一些,因为口译要传达的是中心思想,而不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当然,译员如何掌握分寸,非常重要,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尤其是重大场合,不要擅自省略。
2.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使用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这经常在讲话人的旁征博引和引经据典中表现出来。这不仅使讲话意蕴悠长、文采飞扬,而且对讲话效果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答记者问时说的“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就是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2009年答记者会上,温总理谈到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强调要坚定信心,“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就出自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全文为“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这都是对现场口译员的极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