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President Chirac,when he was Mayor of Paris,paid same air tickets in cash.(Lederer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使用的例子)
译员可以根据现场听众的知识水平和场合将其翻译成希拉克总统在做巴黎市长时曾用现金支付机票款。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当巴黎市长的时候曾用现金购买机票。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希拉克任巴黎市长时曾用现金支付机票款。
当然,如果是中国的普通听众,如果他们对法国的情况不十分了解,译员还可以在适当时机解释为什么总统用现金付款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同样,可以将
Children have forgotten how to eat,completely forgotten how to eat.
译成
孩子们忘记了怎么吃饭,完全忘记怎么吃饭了。
孩子们身体十分虚弱,几乎忘记了怎么吃饭。
孩子们虚弱得连饭都不会吃了。
在口译中,上下文和主题十分清楚,交际双方和译员都在交际现场,译员会根据这些条件立即准确翻译,歧义几乎不存在。有些时候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声调把握并解决信息的准确性问题。这样的操作和处理方法在笔译中有一定困难,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3. 交际效果立竿见影
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这一论题看似简单,但长期以来始终是翻译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译中,由于缺乏口译具备的语境和交际环境,加上时间充裕,译者的目光可以停滞在某一个词上,一个句子可以反复阅读,甚至由于查找资料频繁停顿出现思维不同程度的中断,每一次查找完资料都要重新阅读已经阅读过的段落,有时甚至会出现每次阅读后理解都不一样的现象。口译截然相反,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要完成听辨、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如果停留在语言层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理解,译员必须也只能借助所有相关知识并启动认知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智机能转换的全部过程,即从用译出语听到用译入语表达,因为听众需要对话,需要立即了解讲话人的意图,讲话人也需要立即了解听众的反应,并根据交流的结果简化或深入解释要表述的内容。
应该承认,笔译中出现理解错误不易被发现,因为读者对原文"一无所知",同原文"距离"甚远,如果出现某些表达方面的错误,读者自己还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进行纠正。口译却不同,倘若理解出现偏差,表达不到位,双语交际便无法继续进行。交际中经常可以遇到以下情形原语听众听完一段讲话后"喜"形于色,欣然点头,或"怒"形于色,表示愤慨;然而,当译员翻译结束时,译语听众如果没有出现类似的反应,讲话人会立刻对此作出如下判断翻译出现了偏差或问题。他或是重新讲解,或是根据需要改变演讲方式,以便实现双方的沟通,达到交际的目的。1995年一次200多人参加的中法商贸洽谈会上,记者就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过热采取的紧缩政策向中国代表团的领导提出问题"您认为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是否会对贵市的投资开放政策带来很大影响?"这位领导的回答是"我走访参观过欧洲的许多国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去教堂参加洗礼的孩子有刚刚出生的,父母将他们抱在怀里,但也有两三岁的,甚至还有六七岁的。这是事实……。"译员的逻辑思维让她很快明白了其"言外之意",为表达清楚,她在翻译最后一句话时,将陈述句翻译成疑问句"事实不是这样吗?(=木已成舟)"。翻译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十分热烈的掌声。讲话的领导听到掌声后露出满意的微笑,记者的提问也转向了其他话题。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笔译中似乎很难让人接受,译者可以预测读者的反应,但很难按照口译的处理方法形成文字。
对成功口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一位资深翻译说在某些技术交流场合,你不会技术词汇都没关系,你把意思准确翻译过去,对方肯定能懂,这比你乱用技术词语反而更有效(例如,把"核反应堆堆芯"说成了"反应堆心脏")。这样讲并不是给译员的"知识漏洞"寻找借口,而是想说明,在特定时间内,信息内容比其语言形式更重要。
最近,作者同一位刚刚读完语言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就翻译问题进行交谈,她的观点是语言学已经能够解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问题,只要把语言段落连接解决了,篇章意义就清楚了。因此,只要把语言搞明白了,就可以进行翻译了。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人理解语言靠什么?靠语法?靠词法?还是靠已获得的认知知识理解语言?我们讲母语时有多少人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才明白语言表达的意义的?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的偏见,不少人在做"翻译"时采用的都是语言分析,例如,面对一段文字,特别是面对不认识的词汇,干脆停下来查词典,一个个单独的词查完了,再阅读文字,而字典提供的多种含义使人无所适从,可能是这个意思,也可能是另一个意思,似乎一段文字真的会有多种意思。恰恰是这种语言层次的多义性和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使人产生错觉,认为语言一定是多义的。然而,成功的口译实践证明,连贯地听和读能避免多义性的出现。在查找一些不认识的词之前应该首先知道作者是谁,主题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作品?他的目标读者是谁?等等,然后阅读全文,至少是相关段落,接下来才是查找词典,将语言含义限制在交际背景和上下文规定的情形中,从而减少"多义性",降低笔译由于交际环境不明确带来的可能的歧义。总而言之,笔译的交际效果远不如口译明显。
当然,经过反复推敲泼墨于纸上的文字水平和译文质量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比口译高,但翻译质量的评定标准是需要讨论的另一问题。根据何种标准评判口译质量,这涉及到口译质量评估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