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同声传译被媒体称为“金字塔尖的职业”,这种说法一方面说明了目前在同传译员缺乏的形势下这个职业可以有较高的收入,另外也隐含了同声传译技能习得之难的意思。
实际上,同声传译并不是一种高不可及的技能,经验丰富的译员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同声传译可以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顺句驱动;酌情调整;进退适度;恰当预测;信息重组;流畅准确等。
同声传译是一种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而习得的口译技能、在同声传译的训练和实践中,如果注意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能够高效、出色地完成口译工作。
1. 顺句驱动
顺句驱动(syntactic Linearity)是指在同传过程中,译员按听到的源语句子的语序,把整个句子(尤其是长句)切分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这就是“顺句驱动”的同传原则。
同声传译是与源语发言人的发言同步进行的,口译活动必须在源语发言人讲话结束后瞬间内(或同时)结束。因此,同传译员要最大限度地在口译过程中争取缩短口译与源语发言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小,译员记忆的内容就会越多,译出的信息也就越多。英汉语的语序差别较大,如果等到完全听明白源语语序、意义之后再进行口译,则很难跟上源语发言人。因此,“顺句驱动是英汉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顺句驱动”的方式指的是顺结构、顺词序的传译,而不是逐词对应的死译。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均为“主一动一宾”结构,限定词(如数词和所有格代词)和形容词一般也都出现在名词前面,这为英汉顺译或汉英顺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酌情调整
调整(Re-adjustment)是同声翻译中的校译过程,是译员根据接收到的新内容调整信息、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的重要环节。同声传译中的“酌情调整”主要体现为词语后置或暂存的处理手法,如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大多出现在句尾,在使用“顺句驱动”进行口译时,会出现译完主句,又出现状语等附加成分的情况。这就需要酌情进行调整和补充。
3. 进退适度
同声传译中的“进退适度”(Adaption)原则指的是口译的切入点和时间的选择。英文传译的音节数量通常比中文稍多一点,例如,如果读一段中文要用时30秒,用相似的节奏读该段中文的英文翻译稿可能要耗时35秒以上,所以,中文演讲传译成英文时,速度需要加快一点,反之,英文演讲传译成中文时,则稍微慢一点。
就口译的切入时间来讲,可以根据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自己的短时记忆力来具体对待和处理。如果在这两方面都有比较扎实的功底,则可以滞后演讲人3/4句或一句,如果欠缺一点,则最好在滞后半句甚至1/3句时及时跟上。值得注意的是,同声传译是内容的传译,而不应该是词组对词组的对译。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动口翻译,否则一些支离破碎的词组或者短语是不能传递有效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