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2.同声传译中实现注意力有效分配的途径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同传任务能否有效而圆满地完成,除了外部条件以外,关键是译员能否在口译工作过程中进行多任务同时操作时做到注意力的有效分配。
同声传译的快速反应特征与译员的信息加工任务量的限制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实现同传中注意力的有效分配,译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提高:
1)提高单项任务的处理能力;
2)提高各项任务之间的协调能力;
3)提高部分任务处理的自动化能力,如:笔记。
在口译实践中,理想的状况是,每一时刻每一单项任务的处理量应小于或等于译员所具备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这样译员才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口译任务,否则,就会顾此
失彼、疲于应付。译员要做到很好地协调处理各项任务的注意力分配,首先要提高的是处理各个单项口译任务的能力。以便尽量降低每项任务所占用的注意力量,使之最小化(least processing effort)。
那么,如何通过降低各个单项任务的处理要求和难度以实现译员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呢?具体方法如下:
A.听辩任务的处理
根据法国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口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译语表达三个阶段。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在理解阶段,译员应努力脱离源语语言形式,去领会源语所要传达的意思。这一观点与现代认知科学非常吻合。认知科学认为,理解包含两个步骤:一是感知辨认信息的形式,二是领会信息的含义。
因此,首先,译员在辨认信息上不能耗费太多的注意力,而要做到以最少的注意力来辨认听取的信息,译员对源语的掌握程度就必须要达到相当熟练乃至于近似母语的程度。
从这个方面来看,口译对译员的双语能力(尤其是外语能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其次,如果译员能够对听解到的信息进行高效的思维整合,听解任务所耗费的注意力也能大大地
减少。
B.记忆任务的处理
首先,口译记忆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口译记忆是对所理解的意义的记忆。译员记忆的应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释意学派“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理论对此也有阐述:译员
越容易抛开源语形式,就越容易记忆源语传达的意思。对源语信息结构的分析整合、逻辑推理是提高口译工作记忆效率的必要手段。话语的意义一般都不是孤立零散相互无关联的,因此,要提高理解效率,译员就要对源语意义进行分析整合、逻辑推理。
另一个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在口译记忆中,有意识地把理解到的源语的信息内容进行视觉化(visualization)。译员所理解到的源语的话语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认知知识,而认知知识并非完全以语言为载体储存于大脑中,还有其它的存储方式,如视觉化的存储方式。欧盟的口译培训非常重视这种方法,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叫“成像法”,同样很形象。使用视觉化的方法,译员边听边把听到的内容形象化,用视觉跟踪事态的发展,借助形象综合记忆所听解到的内容。这样既可大大减轻记忆的负担,还可在表达时更加通畅和清晰。
C.转换表达任务的处理译语的转换产出口译的最终产品,而译语表达的质量和效果则直接关系到口译任务是否达成。译员的语言表达功底直接决定了表达的效果,译员对语言的掌握越娴熟,处理表达的任务越轻松,表达的质量也越高。
对同传而言,表达和理解同时进行,译员在表达时,极易受到源语语言的干扰。因此,处理同传表达任务的要求比连传要高,而且译员还要同时理解记忆信息,分配到表达的注
意力也要相对地少。因此,在同传中有必要使用“顺句推动”和“超前预测”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