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驻某国大使偕夫人出席驻在国的一次宴会,主人和他的夫人在门口恭候。见到中国大使夫妇到来,主人很高兴地走上前去表示欢迎。握手之后,宾主步人宴会厅,两位夫人也结伴同行。主人与中国大使比较熟悉, 在寒喧之余,主人说了一句话:“Your wife looks so graceful this evening。”这是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的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称赞谈话对象的夫人美丽或穿着好看。大使的翻译是一名年轻人,显得很紧张。他大声译道:“您的夫人今晚很漂亮。”
大使有中国人谦虚的美德,客气地回答说:“哪里,哪里! ”这本是汉语谦 恭常用的客气话,但是,大使的翻译理解为疑问词“哪里?哪里? ”,随即毫不含糊地译道:“Where? Where?"
外国主人顿时一愣,感到有点不自然,但他以为大使是出自幽默,于是机灵地应声说:“From top to toe,翻译也很快地译过去从头到脚。”
大使心想,这老外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怎么能对客人的夫人如此评头论足呢?!自然心中有些不快。但是在外交场合,又不是什么大事,于是,他仍然显得很客气地说:“不见得,不见得。”译员一下子不知道这回该怎么翻译才好,但时间不容许他迟疑,随即译道:“Cannot be seen, cannot be seen。”
这使外国主人哑然!因为这一译语与上面交谈的内容贯穿起来会使听者以为大使说的是“cannot be seen”的地方才是“graceful”的。幸好宾主双方都是有经验的外交官,及时转了话题,避免了那个尴尬的场面,保持了良好的气氛。
本来是宾主之间的一席客套话,由于译员只注意字面对等而没有译出 讲话的实质意思,因而导致双方的“谈话”走人“歧途”。其实,在大使说“哪里,哪里”的时候,译员只需把它译为“Thank you”或者“Thanks, it’s very kind of you”之类的话,这段寒暄应酬话也就可以结束了。由此可见,译员必须有跨文化意识,否则不仅不能传达说话人的本意,甚至还会产生“误导”。
还有,在外事活动中,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迎宾、问候、送客等礼节上,双方所使用的习惯用语往往有较大的不同,译员在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例如,外国客人来访时,中方主人在与刚下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客人握手时,一般都会说:“欢迎欢迎,您一路上辛苦了! ”或者“旅途劳累了吧? ”这些本来是很地道、很亲切的中国式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