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公布《WHO西太区中医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miST),为中医学标准英译名词术语体系的建立迈出第一步。长期以来,中国药学名词术语的英译就是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学者李照国长期致力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的翻译。2005年其译作《黄帝内经•素问》的面世代表着中国学者对于中医药文化西方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就中医术语翻译问题,他曾专门撰文进行讨论。李照国提出中医术语英译的自然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该是译人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而不是改头换面的舶来之语”。李照 国认为将“髓海”译作sea of marrow,将“血之府”译作 House of blood会令读者不知所云。而brain和vessel分别是两者在英语中“最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还是“西医上的专用术语”。
李照国弓I入信息密度公式以衡量译文的简洁性。信息密度分三个档次:A档为0.5,B档为0.25,C档为0. 1。他认为最佳密度应不低于A档,低于B档密度的词应反复推敲,低于C档的词不应该采用。信息密度=原文的词语单位(实词)数/译文词的语义 单位(实词)数
民族性原则指向那些在西医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语言的中医术语。就如何体现民族性,李照国W认为将“血之余” 译成the surplus of blood “不是民族性,而是对号入座式的死译”。而将“胃热壅盛”译作 excessive heat accumulated in the stomach虽然“体现了一些民族性的特点,但形式上却不够简洁”,他提出若改译作hypergastropyrosis“不但形式简洁,结构科学,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民族性这一特点”。
李照国强调回译性,目的是“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同时,他表明如果在英语中有自然对应语,就无须追求回译性。
而规定性原则指的是“对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的内涵加以规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中医的“证”与英语的syndrome 不完全相同,李照国认为可以将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加以规定,规定其只能表达中医“辨证”这个概念,不能做任何其它的解释。
自然性原则为五项原则之首。“自然性”对应语是首选。回译性是可以为“自然性”对应语而牺牲的。
Wiseman的翻译原则
英国学者Nigel Wiseman早年专攻语言学,曾主修德文、 法文与西班牙文,对中医情有独钟,潜心于中医翻译,先后在美国、中国台湾编译出版了多部中医的英文教科书以及词汇用书。 Wiseman提出“系统化”的翻译模式:
(1)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鼻” nose、 “ 口 ”mouth、“ 心 ” heart、“ 胃 ” stomach、“膝” knee、“发” hair、 “风” wind、“寒” cold。
(2)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命门”life gate、“血室”blood chamber、“精关” essence gate、“三焦” triple burner、 “卫’’defense、“恶风’’aversion to wind。
(3)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的对应词则根据定义造新词: “证” pattern、“ 穴” point、“院” stomach duct 0
(4)尽量少用音译:仅采纳少数音译在西方得到广泛认 可的词,如“阴” 、“阳” w、“气” 。
(5)西医名词限于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人西医概 念之处使用:“龟头” glanspenis、“舌苔” tongue fur、“半身不 遂”hemiplegia、“遗尿”enuresi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