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理文的《唐诗》与程抱一的译作比较,其相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形式上而言,两者编排的体例不同。在出版于1977年的《中国诗语言研究》中,程抱一对所选唐诗按照诗体的不同进行编排, 分绝句、律诗、古体诗三部分,另外还有五首词。德理文的唐诗选译也分成四部分,分别为李白诗、杜甫诗、其他名诗人的诗以及不太知名诗人的诗。1990年的《水云之间》的编排体例则与《唐诗》较为相近,同样按诗人的知名度进行编排,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为先后次序;同时兼顾诗人生辰年的先后,如将张若虚的诗置于李白诗之前。 《中国诗语言研究》之所以以诗体的不同对所选唐诗进行编排,是为了满足该书论述部分的需要,从不同的诗体看诗语言的不同面貌;《水云之间》为单纯的中国诗选译集,则编排诗歌的体例不受此限制,因此译 者很自然地选择了以诗人知名度以及诗人生辰年的先后进行排序。
诗歌选译集以何种标准来为所选诗歌排序,并无严格的规定,各种标准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根据以相似标准进行编排的《唐诗》与 《水云之间》,可见在对于唐代诗人知名度大小或者说重要性的看法上,德理文与程抱一显然有着并不完全一致的意见。首先,两位译者对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重要性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承认二者为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以二者的诗选为最多,不约而同地将二者置于译集的开头,并将李白置于杜甫之前;但同时,对于张若虚的看法,则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唐诗》中,张若虚被置于第四部分,即不太知名诗人的部分;而在《水云之间》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译集的开卷之作, 甚至置于李白之前,这固然部分是由于张若虚生活的年代早于李白,但联系程抱一的硕士论文《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可知张若虚及其诗作在程抱一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另外,玄觉和贾岛的诗被收入《水云之 间》,而不见于《唐诗》,可见两位译者对于这几位诗人重要性的不同认识。玄觉这位知名度不高的诗人的《证道歌》被收入《水云之间》,说明了程抱一对这位和尚诗人的偏爱;《唐诗》只收入了晚唐的重要诗人李商隐,而缺少杜牧,则不能不说是译者不应该的疏漏。总之,《唐诗》与 《水云之间》对唐诗的选择体现了两位译者对唐代诗人重要性的相同 以及不同的认识,既显出了他们对某些诗人的特殊偏爱,也表现了他们对某些重要诗人的遗漏,显示了译集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