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英汉景物描写的语言差异及其渊源

发布时间: 2018-03-07 08:51:0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英汉景物描写的差异:英文表达精细深刻、直观可慼,描写手法多采用自然景物罗列的手法,清新自然而又意趣无穷,汉语景物描写选...



英、汉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维,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反复强调的是摹仿与再现。西方文学艺术向来提倡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学的最髙境界是 “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艺术起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艺术可以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即达到艺术真实”。这一观点已经渗透到了西方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以绘画为例,西方传统绘画把素描作为基础,将画面的美感诉诸于数理关系,偏重重现现实和绘画的思维、理智、认识作用以及形态的写实性。 在文学方面,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流派的本质都缘于这一 “摹仿论”。这种理论反映到语言表达形式上, 就出现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句式结构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逻辑性强、用词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于是就有了“Aproper word in a proper place is good English”(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单词就是好英语)和“Brevity is soul of wit”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莎士比亚)

这些形式简洁、内涵深邃,流传于海内外的佳句。


相反,在主观情理和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通常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情理,擅长托物寄情、遗形写神。 中国传统的书画讲究笔墨意趣、气韵神动、传神写照、神似胜于形似。于是就有了画乃心印、画中有诗、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说法;中国的古典诗歌,从诗言志、诗言情,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再到神韵、格调、境界等,都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讲究四六骈体、声律对仗,用字凝练含蓄、简隽空灵,追求工整勻称、音韵和美的习惯,因此就有了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注重“意境两忘,物 我一体”的艺术美感。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