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译的概念
意译的专业界定:意译是传达意义不拘原作形式的翻译。
“传达意义”是意译的显著特色。译者领会原作,直通原意,径直表达出来。但是传意不等于自由表达,意而不乱,意而不曲。要说意译的自由,是表达的自由,而不是取意的自由。
“不拘原作形式”,指在转换过程中不拘泥原文形式,是意译有别于直译的灵魂。意译往往是在原作形式与译语表达方式产生冲突时采取的策略,它将原作内容金蝉脱壳。各民族语言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都有其特殊性,当译语与原语形式上发生矛盾时,往往需借助意译来解决。意译依照原文意义,将它灵活表达出来,达至原作内容与译语表达之间的和谐。不拘于形式,主要指不拘于单句内的形式结构、句子间的结构以及更高层次语篇的形式。如: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意译的模式
科学翻译中,直译并不能处处使用,更多的是采用意译,因为人们一般希望译文简练畅达,有点文采,符合汉语规范,读着顺口, 听着入耳。特别是科技文章,更要求句简词精。意译涉及转换的程度比直译要深,转换在各语言层面和话语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展开,原文在全部或绝大部分语言层次上不能对应转换为译语,必须对语言层次和语序进行大幅度调整,于是形成跨层次跨要素转换模式。意译转换模式分为两大类。
a.绝对跨层次意峄
原文全部或大部分语言层次只有重新组合,才能传达意义,如:
A truer word was never spoken.
字字属实。
b.相对夸层次意译
原译文在微观层次(词、短语、分句)上基本对应,但总体形式特别是语序要做大的调整,分三种情况:调序,为照顾译语习惯而对原语的形式进行调整,变动语序;拆分,原语中许多句子主从层次不清,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关系松散庞杂,为突出主要层次,使语流连贯,关系紧凑,可将原语中的从句或短语分成译语短句或小句;综合,双语的形式差别很大,有时仅靠一种模式很难翻译复杂的句子,可采用诸多方式并举的综合模式。本书大量的例子可以作证。
相对跨层次意译与相对跨层次直译有部分交错,这也是直译与意译相融的现象。许多彼此对立有争议的对象,如果分得太清,并不利于翻译实践,水清无鱼,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意译与乱译的区别
意译求意到,不求形到,因形限意,必然变形,所以与原作形式相比,译语语表形式上会有变化,当补则补,当略则略,灵活求顺。当然,灵活有一定限度,不能出格。譬如,为表达清楚,不得不加一些字,不是随意添加,只是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以此作为一种手段而已。不加字,会译出洋腔洋调的文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