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1901年,美国教授赫伯特•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1865-1923)撰写了一部题为《翻译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ng)的专著,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原文的理解问题,译文的表达问题,译者的职责问题,译作的风格问题,句子的结构问题,词序的安排问题,词的选择与搭配问题,等等,一一作了细致的阐述。他从德、法、希腊和拉丁语的英译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并广泛引用古今翻译权威们的言论,使自己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翻译的艺术》着重阐明了下述两个观点:
(一)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理解原文。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呢?那就是从原作者的观点出发,而不是从译者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原文。拿到一篇原作,译者应当仔细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完全沉浸在原作的思想和感情中。要正确理解,切不可掺入译者自己的观点,不用译者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原作所传达的思想。读到一个原文单词,不应急于在脑子里产生一个与之相等的母语单词,而应先把原文单词与它所代表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例如,英译者读到Baum (树)这个德语单词时, 应先在脑子里生出其所指物,然后再在英语中为这个所指物配上一个正确的词,即 tree,不可先将Baum配上tree,然后再去想它的所指物。正确的思维过程应该是 Baum—所指物—tree,而不是Baum—tree—所指物。简言之,正确理解原文,就是在原文语言中把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吃透,方可谈论正确传译的问题。
很明显,托尔曼强调在原文语言中理解原文,以原作者的眼光理解原文的这一 观点,与克罗齐强调译者不可能不带译者自己的特点去再现原作的观点,正好形成对照。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二)必须如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和风格。这是上述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引申。托尔曼指出,有了正确的理解,还必须有正确的表达;要做到正确表达,离不开忠实原文的原则。所谓忠实,必须从各个层次上来谈。可以把翻译比作绘画。要画好 一幅画,画家最要紧的是弄清自己要画什么,脑子里必须有整个画面,而不能只见树不见林。同时,从一开始动手作画,就应立足于传神。如同样是画一匹战马,好的画家可以把它画得生龙活虎,威武骠悍;不合格的画家可能也画出了头、四条腿和身躯,画出的东西看得出是马,但却缺少战马的精神。翻译的艺术也是如此。译者的目的不是只译出个别的词,个别的句子,而是要译出原作的整个思想,特别是译出原作思想的关键所在。译者必须再现原作所含情感和髙雅之处,同时必须把原作的全部力量移注于译文之中。少了这一点,就失去了忠实原文的根本意义。
另一方面,忠实原文又必须体现在句子甚至单词的翻译上。托尔曼不赞成脱离原文来谈译文的高雅,指出“如果原作趴地蠕动,译作不可腾空翱翔”。一般地说,碰到同一个原文词,应还它同一个译文词。倘若原作者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译者无权以改进风格、避免重复为理由,而改用不同的词。在这一点上,托尔曼和阿诺德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风格问题上,托尔曼无疑继承了德莱顿等前人的观点。他指出,对于原作的忠实必须落实到作品风格的每一个细节上。原作的风格变化多端,译作的风格也不可千篇一律。总之,原作是什么风格,译作也应是什么风格。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的优美词句,也要如实地表现出它的不足之处。否则,破坏了原作的风格特色, 译文再优美,也不是佳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