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不同译者在从事翻译时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译入母语的译者比译入外语的译者,或者同一译者译入母语比译出母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采用顺向和逆向翻译的区分,这个假设可表述为,顺向翻译(者)要比逆向翻译 (者)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可以从与翻译密切相关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来分析这一假设的命题性。
一般而言,译者是在母语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各种语言要素(如语义、词法、句法等)的知识和运用能力。这些知识构成了译者对母语的直觉知识,成为其认知世界的部分,并发展了以直觉知识为基础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些知识也构成了译者的母语资源库。外语一般是学得的,因此译者对外语的语言、文化知识总是处于不断成长、逐渐丰满的过程中而不会终结。在非自然语境下,译者学习的主要是关于外语的书本知识,发展的是基于这些知识的语言应用能力,翻译时会更多地依赖各种参考资源(如普通或专业辞典等)解决问题。不同语言之间语法系统往往差异巨大,所以目的语的词法、句法显然值得译者在翻译时优先考虑,除非语篇或语境要求考虑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就词法、句法而言,顺向译者的优势体现在对母语的词法、句法规则具备内在知识。一个词往往可指不止一个事物或概念,只有顺向译者才能充分意识到这种语义特征。里奇曾分析过七种 不同的词义。逆向翻译中,词的这种多义性更有可能会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尽管我们把单、双语词典看做译者最好的帮手,顺向译者即使没有它们帮助也会译得相对较好,因为译者依靠直觉对母 语用词具有比外语更清楚的认识。利用这种知识,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在译文语篇中该用什么词、词的搭配等问题。相比而言,在用词造旬谋篇各层面上,译者在顺向翻译上的确具有一些优势。纽马克认为,译者的外语语法可能比以该语为母语的受 过教育的人还要“好”,掌握的词还要“多' 尽管这种“好”、“多” 的真实性令人怀疑,评价标准也不一定一样,但是译者在其外语的 句法和用词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所以在翻译中经常出现问题,比如往往会使用一些不可接受的或母语者不会使用的搭配。因此,理想情况似乎是,译者应进行顺向翻译而不是逆向翻译。
在译者面对的诸多挑战中,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要远比语言结构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多。总的说来,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谚语、习语、隐喻、搭配、粗俗语等文化信息负载词语,无论对顺向译者还是逆向译者来说,都是不容易进行语际翻译的。任何语言和文化在这些方面都有敏感性,但是彼此间的共同之处不多,而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则更难以找到对等的说法。为了顺利进行翻译,译者应该密切观察原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异同。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字面上相似的词语很可能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也可能表达不同的个人或社会态度。一种文化中的中性或 无冒犯性意义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其字面对等语(如果存在) 可能具有消极或令人不悦的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避免使用与原语中那些词语有不同联想意义的貌似“对等语”,即“假朋友”(false friends)。这一点对逆向译者往往更难,因为他不像顺向译者那样熟悉自己文化的习俗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