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语言雕琢的诗不是好诗

发布时间: 2018-07-19 08:44:5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诗之所以为我们所喜欢,一方面固然因为它有艺术审美娱乐功能,但最主要者还在于它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完善我们的人格,启发我们...



从教谕标准来看,一切文学的宗旨是“寓教于乐”(贺拉斯语),或曰“文以载道”(韩愈语);或曰“文以明道”(柳宗元语)。诗之所以为我们所喜欢,一方面固然因为它有艺术审美娱乐功能,但最主要者还在于它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完善我们的人格,启发我们的思考。英国诗论家锡德尼说得很明确诗的目的是为了导致德行,教导人们从善”。孔子曰不学诗,无以立”。足见诗的用处,关键在于立人。这样看来,诗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形式只为内容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只重诗的形式是为艺术面艺术的观点,不合我们时代的伦理规范(注意:社会文化和时间角度)。只重雕琢、徒以华美的形式取悦读者,掩盖了内容或根本就没有内容,或很有害的内容,都因为披上了这种雕琢的语言外衣而为害更大,因为它能文过饰非,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毒害青少年,故应扫荡这种华而不实的诗风。当初柏拉图横下心来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就因为他觉得这班雕虫靠了如簧之舌能伤风败俗,放纵情欲,少不了有一天捅出大乱子来,为国家长治久安计,岂能容忍?


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其人”,流布西方甚广;我国古代也有一句名言,叫做“文如其人”,文学界人亦喜欢引用:可见文风和人格是一个统一体。社会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各种因素互相交织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读者过多地耳儒目染于这种雕琢华艳的诗风,自然也就容易变成华而不实的人。所以语言雕琢的诗不是好诗。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好诗都是自然清新,朴质的,根本不必浓妆艳抹地修修补补。李白之所以认为“六朝绮丽不足珍”者,就因为六朝的诗赋讲究形式技巧、雕章琢句;开篇一读,满纸珠光宝气,掩卷沉思,惟觉空空如也。虽然当时觉得美,却不能给人以教益,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好诗。再从认知标准来看,雕琢诗也不是好诗,纽曼认为:“诗人使真理成为时间的女儿”。培根说:“诗是学问的一部分”。锡德尼说:“诗是一切人类学问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可见诗的认知功能何等重要。既然诗是传达真理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工具应该先具有条理清楚,意思明白的特点才能成为真理的负载体。老子曰:“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可见说得漂亮的话不是老实话,而老实话通常都是很朴质的。君不闻高尔基“朴素、像真理一样的扑素”的名言么?连真理本身都是朴素的,诗歌自然也应以朴素为上。然而语言雕琢的诗因为只注重形式上的纤巧整饬, 用华美的外表吓走了或遮住了真理,结果当然只是夸夸其谈、空洞无物的一堆辞藻,这样的诗,怎么能算好诗呢?


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明白,用不同的标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一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你论证严密,哪一种结论都是有价值的。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