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其他有关翻译转换的著作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些著作介绍了文学翻译,即文本的“表达功能”或文体。列维关于文学翻译的奠基性著作(德语译为 Die literarische Übersetzang:Theorie einer Kunstgattung,Levý,1969)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的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该书中,列维认真地研究了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表层结构的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他将文学翻译视为复制和创造的双重劳动,其目标是获得等值的美学效果。他还对需要达到等值的文本特点进行了分类,它们是:字面意义、隐含意义、文体安排、句法、语音重复(韵律等)、母音长度及发音。它们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文本类型而异。因此,母音长度和发音在配音翻译中不能有差异,而在技术文本中字面意义最为重要,不能有差异。列维虽英年早逝,但他的著作在其生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随后这一著作又对全世界的学者产生了影响。他的另ー篇论文《翻译作为ー个决定过程》(“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Levý,1967/2000)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文将译者语言选择中“逐渐的语义转换”与博弈论(game theory)联系起来。因此,列维将真实的翻译工作看得“非常实际”:
译者要在若干可能中做出一个决定——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译者下意识地釆用所谓的“极小极大策略”(Minimax Strategy)来解决问题。
(Levý,1967/2000:156)
另外两篇由捷克学者所撰关于翻译转换的论文发表于颇有影响的文集《翻译的性质: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terary Translaion, Holmes,1970)上。米科(František Miko)集中讨论了他称为翻译中“表 达转换”或文体的各种理论问题。他坚信(Miko, 1970:66),保留原语文本的表达特色或文体是译者的主要目标,也许是唯一的目标。米科提出从以下方面分析文体,如作用、形象性、主观性、喜好、突出与对比。同一文集中,安东•波波维奇(见Mike, 1970:85)强调了“表达转换”这ー概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