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 2017-12-20 09:16:5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跨文化的翻译只能在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以此为前提,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媒介是同一语言文化,而翻译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信息源与信息的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和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做到译文和原文尽善尽美的对应。因此,跨文化的翻译只能在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以此为前提,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原语词汇意义的再现优于形式的再现;

2) 选词必须考虑原语词汇所处的语境;

3) 原语词汇关键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应转换为非隐含意义。

内容和形式是构成语言的两个密不可分的要素。形义兼备当然是译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文化差异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带来了重重困难。当译文无法使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得到完美的再现时,译者往往根据特定的上下文的要求来决定形义的取舍。然而对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译者的侧重点通常是在内容上。机械的词汇与词汇的对应译法只能导致交际信息的大量流失,甚至会引起译文读者的曲解:

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 (《药》)

As Old Chuan's wife watched the other woman set out four dishes of food and a bowl of rice, then stand up to wail and burn paper money,she thought:“It must be her son in that grave too.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译者采用“名词+名词”结构的词组“paper money”替换纸锭。这种译法虽然保留了原语词汇的形式,但实际上是误译。“纸锭” 是一种祭品。按照中国过去的迷信说法,去世的亲人在赴冥府的 路上都需要准备钱财去贿赂拦路的野鬼,以免受其刁难。因此人们按照货币的形状,用纸做成假的纸币、纸锭等在祭祀时烧掉,作为献给故去亲人的供品。然而,在英语文化中“paper money”,是指用纸制成的真正的钞票、支票等票据,与祭祀毫无关系。英语读者对“paper money”只能理解为“烧真正的钞票”。这种取形舍义的译法致使译语读者对原文中的人物“ burn paper money”的行为产生了误解。


一个孤立的词往往包含几层意思,但并非其所有的意思都能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一个词通常只有一层意思,并且在任何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正确意义就是“最符合特定上下文的意思”。林语堂曾说过,“字义了解的确是句义了解的根基,但是所谓字义,不能看做死的、固定的、分立的,须当做活的、有连贯的、不可分裂的东西”。可见,词的意义只有在对其语义产生重要作用的相关句子、段落、 章节甚至整个篇章中才能得到最准确、充分的展现。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