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化问题

发布时间: 2017-04-13 08:56:2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对于翻译来讲,同样会出现这种“二度交际情景”,也就是说译者选择的语境假设与原作者构想的语境假设不同,从而导致误译,或者读者的语境假设与译者构想的语境假设不同,从而导致误解,因为缺乏正确的语境假设就不能推导出正确的隐含意义。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解决方法:1)提供必须的语境假设;2)将语境隐含明晰化。 
 
但是,对于译者来说,原文中总有些信息是隐含的,并没有明晰地加以表述,在翻译时如有可能也应该保留这种隐含意义。但是由于认知环境不同,有时读者无法获得合适的语境假设,有些隐含的信息也只能够明确加以表达。“隐含信息有时必须明晰化,因为原文作者与原语读者共享的信息译语读者没有共享。”“原文的某些隐含意义与译文读者高度相关,但是译文读者由于语境差异无法了解其语义内容,译者也只能将这些隐含意义明晰地传达给译文读者。”需要注意 的是,隐含意义明晰化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隐含信息全部翻译出来, 这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译者负有双重推理的责任:首先,他必须从原文的交际线索中体会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说原文作者要通过这些交际线索传达给听者那些假设。译者必须认识到理解原文要依靠正确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说理解原文就要正确理解原文的语境。同时译者还要考虑读者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说,原文作者企图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那种 认为信息可以不顾读者的认知环境就可以传达给读者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总之,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 认知语境(包括原语文本产生时的互文境进行语)境假设,对受体的期待读者也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包括现实的 互文境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因此,译文和原文之间不可能对等。而且翻译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生的,就不能不考虑大文化语境(权利及意识形态等)对翻译的影响。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