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口译技术 > 正文

口译的习惯性反应

发布时间: 2017-06-21 09:48:0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对专业翻译而言,翻译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学习循环运动,这一循环运动经过本能阶段(与真实世界接触)、习惯(表现为行为的当下性)以及包括在习惯之内的延展(第一步,猜想)、归纳(第二步,模型构建)和演绎(第三步,通晓规则、法则、理论);译者既是一名专才,复杂的心智过程业巳成为他的潜在的第二本性,又是一名学习者,他必须以自觉的分析态度不断而对并解决新的问题。]
Robinson认为翻译操作(包括口译)实际上正是基于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的循环运动:持续不断地从"本能”到“经验”再到“习惯”,周而复始,逐步上升;翻译者在“延展一归纳一演绎”的认知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知,精于复杂的心智运作加工,从而获得了 一种“潜在的第二本性也就是说不是他(她)“那个生而有之的本性”。这个“第二本性”可以使他(她)表现出一种从经验中升华的、具有创造力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形成正是凭借周而复始、逐步上升的“经验”为之不断注人“实在世界的智慧”(Peirce, 1931〉; 而这一切则是他(她)的第一本性(the first nature)所不具备的。
由于从“本能”经过“经验”到“习惯”呈现出持续不断的循环运动,因此Robinson引进了 Karl Weick( 1993)的“经验之轮”理论, 作为对皮尔士反应论基本模式的修正和补充,如图3.9所示。


Weick氏“经验之轮”的积极意义是:(1)对皮尔士的反应论三角持肯定的论证态度;(2)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作为归纳的经验”的三个方面:也就是“世界”、“语言”和“人”;(3)指出了习惯的认知特征:它不是机械性重复,而是具有潜在的自动导向(auto-pilot)功能;(4)经验的深化和提升是循环式的不是直线式的。这样,习惯也就不是停留在凝滞的水平上。Robinson和Weick的论证有助于 口译研究中对习惯性反应的正确评估:非机械的认知性习惯性反应的积极功能是应该肯定的,口译员“习惯成自然”的敏捷反应应该受到鼓励。Robinson有一番“翻译与经验”、“翻译与习惯”之议,写得很精彩,值得我们赏析:
Experience, especially fresh, novel, even shocking experience, also tough-minded analytical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 of taking something familiar apart and seeing how it was put together, is in most ways the opposite of habit —— even though in another form, processed, repeated, and sublimated, it is the very stuff of habit, the material that habit is made from. Fresh experiences that startle us out of our habitual Routines are the goad to learnings ; without such shocks to the system we would stagnate, become dull and stupefied. Fresh experience make us fell alive; they roughen the smooth surfaces of our existence, so that we really feel things instead of gliding through or past them like ghosts.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同声传译的认知剖析
  • 下一篇:口译理解的关键:听觉解码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