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先生第一个口译的机会就接触到了同传。他告诉自己那就去试试吧。 他先在贵州初试,似乎有了感觉,然后去了北京,与会的全是欧美等国资深政客,凭着自己的英语功底感觉也还轻松。同传的生涯正式开始。
以前坐在同传培训班的课堂里,明白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不说别的,光练记忆力就够头疼了,要不停地复述、讲大意、抓中心,枯燥得像在寻 找可以通电发光的钨丝,倒是喜好看大量书籍扩大知识面:把几百本专业的 科技书消化下来有一种与神接近的感觉……
做同传赚钱快,但其中的辛苦唯有自己知晓。坐到翻译席上,拼脑力、耗体力完全不下于老聂的吸氧前状态,而心里却涌着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宁静。 进了会场,戴上耳机,条件反射似的人戏,身体要扛得住——耳、嘴、脑互相 配合高效运转。
同传要求说得快,想得快,协调性要好。这时,天赋比培训更重要。做同 传最怕遇到乡音重的发言人,因为准确性是第一位的。不少会议上,主办者 会找人“监听”,专挑你的“刺”(翻译差错)。失误太多,今后的同类会议,就会 把你“过滤”掉……
一次,P先生接到某国际信息高级论坛的case。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立即与主办方取得联系,了解整个会议的背景和流程,演讲人的基本背景、 演讲稿或大纲,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背景材料。由于该专业会议分四五个分场同时进行,整个办公室的人员分头准备,各自整理出自己的中英词汇双语对照表,大家共享。
虽然事先已经基本熟悉了整个会议的相关背景和专业资料,但在会议当天,P先生还是早早地就到了会议厅,寻找既懂行又懂英语的人员进行交 流。他认为,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有些专业知识光靠翻译人员是不够的,与懂行的人员进行沟通,可以了解不少专业知识。
同声传译一般分为两到三人一组,二三十分钟交换一次。这次,P先生与z小姐安排在一组。进入紧张的翻译阶段后,当他翻译时,Z小姐总在旁 边协助,尤其是在演讲者讲到数字的时候,Z小姐都会及时地递上刚刚记下来的准确数字。
现在,翻译对P先生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刚开始做翻译时,他有一个 专业术语不知道怎么翻译,思考了半天。结果,演讲者后面讲什么都记不住 了,多亏了身边的伙伴,马上补台,迅速地顶了上去,整个翻译过程做得天衣 无缝,所有与会人员都没有感觉到同传箱里发生的故事。
其实,做同声传译非常累。有时为了一场会议,P先生要提前做很长时间的准备。而且,由于要考虑翻译内容,他经常难以入睡。一天翻译下来,有时感觉人都虚脱了。不过,事后看到大家对翻译工作的认同,他也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