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多模态: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 2017-12-26 11:53:2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摘要: 无论是文字、声音、图像、色彩还是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多模态话语中的每种模态都是意义生成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和制定每种模...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获取、检索、分析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也加速打破了语言学的认知藩篱,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应运而生。在此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以文本为基础,而多模态则把所有交际模态看作意义生成的资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使用语言,常常还运用其他一种或几种符号资源参与意义的构建,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换句话说,意义的构建是通过多模态话语的形式来实现的。无论是文字、声音、图像、色彩还是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多模态话语中的每种模态都是意义生成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和制定每种模态的语法,得出该模态意义生成的规律。


  我国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最早见于李战子教授在《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发表的文章《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该文是对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 1996年建构的视觉语法的介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平台,我们发现多模态理论引进中国十余年来,国内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数量激增,呈“井喷”态势。2017年11月24—26日,同济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多模态研究高层论坛,来自海内外100多所高校的180多位学者参加。从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来看,我国的多模态研究触角已遍及话语分析、语料库、认知与传播、教育教学多个人文社科前沿领域,甚至在和语音与脑电分析、医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等自然科学的协同创新中也卓有成就。当前,多模态研究遍地开花、果实累累,但其中与翻译研究相关的论文可谓凤毛麟角。此次会议仅有两篇,网上检索到的也极少,可见多模态这一崭新的翻译研究视角刚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正在孕育与成长之中。


  方梦之教授主编的《译学辞典》中将翻译定义为按照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由此可见翻译的含义有两个维度:广义的翻译指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包括语言与语言之间、语言与符号之间,以及符号与符号之间。其中,语言当然是人类信息交流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而此处我们所说的符号主要是指除去人类自然语言的其他符号类型,比如手势语、旗语、信号灯、计算机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狭义的翻译仅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大类。语前者是同一种语言内部的转换,比如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苏州话译为普通话等;语后者则是指本族语和外族语之间的转换,比如英译汉、法译日等。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马上登录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