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廷代尔、诺斯、荷兰德等人的翻译活动

发布时间: 2023-12-05 09:31:3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是当时圣经翻译领域最知名的译者,他所翻译的《圣经》成为英国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圣经》版本。


与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发展的状况相似,英国也是在16世纪开始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经典译作,其中就包括廷代尔1525年翻译的《圣经》,诺斯1579年翻译的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荷兰德1600年翻译的李维的作品等。

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1490/1494-1536)是当时圣经翻译领域最知名的译者,他所翻译的《圣经》成为英国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圣经》版本。廷代尔受过良好的古典学术训练,在语言方面极有天赋,他能同样熟练地运用除英语以外的七种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这无疑为他从事圣经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难怪他成为直接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翻译《圣经》的第一位英国人。但廷代尔的圣经翻译之途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所持宗教观的不同,廷代尔不为当时英国国内主流教派所容忍,因此不得不离开英格兰来到德国。在德国,廷代尔虽然身陷困境,生活艰苦,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圣经翻译事业。终于在1525年,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廷代尔翻译的英语《圣经·新约》得以出版。然而,这本译作随即就遭到了包括托马斯·莫尔在内的宗教权威人士的斥责和咒骂。莫尔抨击廷代尔,说他是骗子、伪君子、魔鬼,“内心充满了傲慢与嫉妒”。然而,让廷代尔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他的译本受到了来自宗教权威方面的打压,但却在民间受到了普遍热烈的欢迎。这大大激励了廷代尔,于是他再接再厉,着手《圣经·旧约》的翻译。但非常不幸,1535年廷代尔被人出卖,之后被捕,不久在安特卫普被判绞刑处死。他翻译的《圣经》连同他的尸体一起被付诸一炬。廷代尔前后从事圣经翻译达16年之久,他的译本对后来圣经翻译的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是他以后所有英语圣经翻译的基础,16、17世纪影响最大的三本《圣经》译本都受到它的影响。据有的学者研究,《钦定本圣经》中90%的内容原封未动地来自廷代尔的《圣经》译本。与廷代尔相比,那些翻译古典作品的翻译家们要幸运得多,他们起码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包括诺斯以及荷兰德。

托马斯·诺斯(Thomas North,1535-1601)1535年出生在伦敦附近,其早年生活并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记载。诺斯在伊丽莎白时期之所以名声大震,主要得益于他翻译了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但他的译本并不是从希腊原文译出,而是从法国阿米欧的法译本转译的。诺斯的译作影响十分巨大,1579年第一版出版,随后又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莎士比亚的剧作如《奥赛罗》就直接借用了诺斯译作中的语言甚至情节。人们承认诺斯的译作对现代英语的影响,认为他的译作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最重要也是质量最上乘的作品,“他将普鲁塔克作品中的人物转化成了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在将这些人物从他们原来的文化语境中剥离出来后,诺斯赋予他们一种温情动人的人性,这是原文作者没有预想到的。”除此之外,诺斯还从西班牙和意大利语翻译过一些作品,但影响都远远不如《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1552-1637)是继诺斯后英国16世纪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荷兰德出生在英格兰埃塞克斯郡一个牧师家庭,幼年在家乡一所学校就读,后赴剑桥三一学院。取得医学学位后,荷兰德约1595年来到考文垂,从医之余他也翻译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1600年翻译的李维的《罗马史》(Romane Historie),次年翻译的普利尼的《博物学》(Natural Historie) 以及1603年翻译的普鲁塔克的《道德论说文集》(Moralia),1606年翻译的绥通纽斯的《十二凯撒传》(The Historie of the Twelve Caesars)和古希腊戏剧家色诺芬的《居鲁士劝学录》(Cycropaedia)等。与诺斯不同的是,荷兰德精通古希腊和拉丁文,因此翻译时也是直接从原文翻译,而不是转译。这无疑减少了译文以讹传讹的可能。由于出色的翻译实践,荷兰德生前被称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总翻译家”。他的译文地道,风格优美,其译作对英语语言表现力的锻造作出了独特贡献。

除了以上三位翻译家,这个时期从事翻译的诗人还有很多。据有的学者统计,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前10年中,英国翻译古典文学的数量是先前50年翻译总和的4倍。’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无愧为英国翻译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经典译作的大量出现,这些译作在将异域文学译介进英国文学的同时,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同时也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莎士比亚取得的文学成就同样离不开翻译作品提供的灵感和语言形式。这个时期,英国之所以会出现翻译蓬勃发展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政治上的稳定。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I)统治期间(1558-1603),英国各种社会矛盾和宗教纷争暂时得到调和,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到17世纪便成为欧洲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文化上,莎士比亚、培根等巨匠涌现,本土文学的创造力也空前高涨。这一切都使得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成为英国翻译史上的黄金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