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郭建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述了奎因关于翻译不确定性的思想,与本文所谈的问题直接相关。奎因的这一思想基于他的自然主义、行为主义语言观,其来源是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在习得语言时,关于说什么和何时说,我们必须完全依赖于主体间可资利用的参照物。因此,只有根据人们对社会可观察的刺激所作出的明显的反应的倾向,才能核实语言的意义,除此之外,其他确定语言意义的方法都是毫无道理的。”(见郭建中,1999)这就是整体主义思想的体现,和我们常说的意义取决于语境的思想是一致的。奎因认为,翻译作为语际转换,同样为不确定原则所制约。他的这一思想遭到了很多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奎因船上一块腐烂的木板”(Kirk,见郭文)。郭先生在肯定了奎因这一思想的启发性作用之后,也对它可能为劣译泛滥提供理论庇护表示了忧虑,并提出了自己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这里的问题,不是翻译没有客观标准可循,而是首先确立什么规范的问题。”笔者倒是认为,这个规范很难确立,“相对于公认的翻译手册”也只能是暂时的、区域性的,即有条件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奎因,或许可以找到更具积极意义的东西。在同一篇文章里,郭先生对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原则所作的解释是:“句子翻译可以有不同的规范,翻译对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译文,都可以被看作在某个层次上与原文对等。”显然,“规范”不是关键所在,使“不确定性”有所确定的只能是给定的条件,或限定因素,如此句中的“在某个层次上”。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红楼梦》七十一回里,宝玉对探春说:“谁都象三妹妹多心多事?……”这里的“三妹妹”,杨宪益译本里是完全的中国方式:
"Other people don't worry as much as you, third sister," said Pao-yu. (Vol II, p.537)
而Hawkes译本里是按英语方式处理的:
‘You're much too thin-skinned, Tan,' said Bao-yu. (Vol Ⅱ,p.413)
两种处理方式反映了两种规范,都符合事实(文学作品中的“真”),因此都可以说是对的。但是,译者毕竟作了一个选择,选了这一种规范而不是那一种,体现出译者在文化等方面的考虑或差异。
这种差异有时甚至影响到对作品中“真”的认定,如下例中泰戈尔 Stray Birds第6首的两种译文里对miss一词的理解:
④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a.如果你怀念太阳时便流泪,你也就怀念星星。(周策纵译)
b.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郑振铎译)
这是个没有语篇内上下文(或称语言语境)的句子,本身就具有文学阐释的开放性。就符合逻辑和体现文学价值而言,上述两种译文都讲得通,不确定性来自miss的多义,而决定因素则是译者的心境:“周氏当时是去国离乡之人,怀念故土,怀念亲人,……而郑译则更多的从一个哲人的角度说出了生活中的道理。”(朱肖晶,1998)
总之,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概念给我们留下的也不应是无标准的梦魇,而应是条件对确定性的催生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