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古印度文学的译介

发布时间: 2021-02-09 10:25:4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etogether.net   浏览次数:


季羡林译的《五卷书》是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中产生的印度民间寓言故事的总汇,因共有五卷,故称《五卷书》。全书有ー个基干故事,首尾相应。每ー卷也各有一 个基干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间插入了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形成了ー种特殊的结 构,西方学者称之为“连串插入式”。中国过去没有《五卷书》译本,但它的故事却多次 出现在汉译佛经中,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故事书中也可以找到许多见于《五卷书》 里的故事。


金克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诗人、教授。其主要译著,除《云使》外,尚 有罗马凯撒《高卢曰尔曼风俗记》(载《文学杂志》,商务印书馆,1948),印度泰戈尔 《我的童年》(商务印书馆1945年初版),印度伐致呵利《伐致呵利三百咏》(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2),《莎维德丽》(载《译文》1954年),《印度古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等。其著作有《梵语文学 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中印人民友谊史话》等。关于《云使》的翻 译,金氏在题为《印度的伟大诗人迦梨陀娑》的译本序言中说他(迦梨陀娑)的译本 非常难译;恐怕没有一部语言的翻译能够传达吟咏原作时的情调。例如《云使》通篇 用了一种‘缓迸’调,ー节六十八音,就是以两个三十四音构成ー联,其中十七音相当 于现在诗的一行,由此表现出夏季雨云环着电光雷声缓缓前进的情调。这个梵语所特 有表现カ是不能移植到现代语言中的。”金克木是诗人,诗人译诗,最为合适。“他用 标准的现代汉语,很好地、近乎完美地表现了他所说的原诗的‘缓进调’,既保留了原 诗的印度风味,也体现出现代汉语的诗意特征,读起来酣畅、圆润、流利”(王向远评 语)。1998年,台湾的广阳译学出版社出版了赖显邦根据英译本翻译的《云使》。译者 在《译后序》中说广中国大陆金克木先生曾译过此书,其译文比英译本保有更多诗趣,也比英文本更符合梵文的句法顺序。不过,金先生的译本注释较少……最重要的是, 金先生的中译本早就绝版了。所以,再有一个中译本还是不嫌多的。”赖显邦的译本 当然难以望金氏的项背了。


印度古代诗人伐致呵利大概是公元初期人,著有诗集《三百咏》。据金克木介绍, 《三百咏》诗集包括3个“百咏”,即《世道百咏》、《艳情百咏》和《离欲百咏》。这3个标题和诗的内容没有很大关系。整个诗集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中一个穷苦婆罗门文人的思想感情。流传下来的这些可能不是出于同一个人之手,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大体是一致的。它在古代印度文学中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是同类的短诗集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金氏根据印度学者高善必的精校本《三百咏》,于1947年译出其中的69 首,发表在1948年《文学杂志》第2卷第6期上。1982年,方始出版《三百咏》的全译 本。说“全译”也不尽然,只是译出精校本肯定是代表伐致呵利本人的作品二百首。 金氏译时按原诗的基本格式,每首排列4行,句式有长有短,比较灵活g由。有的译诗句式整饬,格律严整。


金克木编译的《印度古诗选》,收有吠陀诗20首,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插话片段 《莎维德丽》,佛经《法句经》选,收有《伐致呵利三百咏选》、《嘉言集》中的格言诗,《云 使》和《妙语集》中的抒情诗。《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意为知识、 学问和智慧。《吠陀》的4部“本集”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 达婆吠陀》。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许地山(落华生,1893—1941)精通佛旨,曾将它们 分別意译为《赞颂明论》、《歌咏明论》、《祭祀明论》和《裱灾明论》。在此之前,《吠陀》 尚未译成中文。1987年,季羡林、刘安武合作编选了另一本《印度古诗选》,内中有金 克木译的吠陀诗、《摩诃婆罗多》片断、《伐致呵利三百咏》、《云使》,又有张锡林译的 泰米尔语格言诗《古拉尔箴言》,黄宝生译的胜天的梵语长诗《牧童歌》片断,刘安武、 刘国楠译的印地语诗人加耶西、杜勒西达斯等人的诗篇,李宗华译的乌尔都语古诗等, 这就更加全面了。 


金克木翻译的《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是ー个精选译本,内收婆罗多牟尼的《舞论》、檀丁的《诗铣》和毗首那他的《文镋》的片断以及阿难陀伐弹那的《韵光》和曼摩托的《诗光》的摘译。到90年代,曹顺庆在主编《东方文论选》时,其中的印度文论部 分,悉收金木克的译文,又另请黄宝生译出婆摩呵的《诗庄严论》、胜财的《十色》、新护 的《舞论注》片段,使之更臻完善。


另一位印度古典戏剧的翻译家和研究家吴晓铃(1914一 )曾将《龙喜记》和《小泥车》译成中文,分别于1956年和195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五幕剧《龙喜记》是将佛教自我牺牲的利他主义的说教与爱情传奇故事结合起来的典型。《小泥车》的作者相传是首陀罗迦,生平事迹不详。此剧有十幕,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暴君八腊王统治下的优禅尼城有个妓女春军,有心从良,爱上穷婆罗门商人善施。国舅企图簕占春军,下毒手陷害春军和善施。以后牧人阿哩耶迦起义,推翻八腊王暴政,建立新王朝,春军和善施由此得救,结成姻缘。在印度古典戏剧中,这是一部含民主性精华的作品。

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过杜勒西达著、金鼎汉译的《罗摩功行之湖》,收入“印度文学译丛”。该书是印度中世纪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叙述毗湿奴天神下凡,化身为罗摩,历经磨难,最后斩除恶魔,建立罗摩王朝的故事。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华清、马朝阳主编的《印度神话故事》ー书,收入“世界神话故事库”。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