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其父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6岁父亲去世后回英国。主要作品有:《名利场》( 1847—1848)、 自传性小说《彭登尼斯》(1848—1850)、历史小说《亨利•埃斯蒙德》(1851 — 1852)、《纽克姆一家》(1852—1855)、《玫瑰与戒指》(1854)、《弗吉尼亚人》 ( 1857—1859)等。晩年任《康希尔杂志》主編,并为之创作两部连载小说《鳏夫洛弗 尔》及《菲利普历险记》,并撰写ー批散文《转弯抹角的随笔》。后人评论这些优美动人的散文,堪与兰姆的作品媲美。很多评论家高度评价萨克雷的《巴利•林登的遭遇》和《彭登尼斯》。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名利场》和《亨利•埃斯蒙德》。他的小说创造了无数中、上阶层的人物,情节丰富,描写生动,反映了他信奉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紳士的行为准则。在萨克雷生前死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一直把他与同时代作家狄更斯相提并论,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比狄更斯更胜ー筹。
中国对萨克雷的译介较迟,直到1931年10月他的《名利场》才有中文本,译者伍光建据赫次堡的节本译出。原著共67回,节本为33回,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题名为 《浮华世界》。1957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杨必的译文流畅,充分传达了原作的风格韵味。一直为外语界和翻译界称道,并视为楷模。
杨必可谓是我国的译坛奇才,她的英年早逝无疑是我国译界的一大损失。她呕心沥血所译的《名利场》确能像茅盾说的那样,出色地“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除了信、达之外,文笔畅晓,语言鲜活。读来情趣盎然,像读原作时ー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在全书的一段开场白里,萨克雷操着一副江湖口吻,向读者揭开了“名利场”的序幕。杨必得其“志”而传其“神”,操着同样的江湖口吻,使用了“到处横行的强梁汉子”,“对女人飞眼儿的花花公子”,“扒手儿”,“戏子们”,“诓骗哄人”,“扯起嗓子嚷嚷”之类的语言,正是通过这些色调鲜明,形象逼真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昏天黒地,光怪陆离的气氛,收到了与原作相同的效果,吸引读者有急欲把这“名利场”看个究竟。杨必的独到之外在于,她在传译选词时,并不拘泥于英汉词典的释义,而是根据原文的语境语调,运用最精确,最妥帖的语言,使原文得到淋漓尽致的传译。如原文的的jilting 不译作“抛弃情人”,而译成“得了新宠丢了旧爱”,quack不译成“江湖骗子”而译成“走江湖吃十方的”,诸如此类的字眼既俏皮又轻灵,令人赏心悦目。杨必善于“古为今用”,从我国古典小说中吸取不少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为她的译文增色加彩,充分地展现了“艺术性翻译”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萨克雷的中篇小说《破落户的故事》,通过一个破落户家庭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和教育制度。该书由江泽玫翻译,平明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5月再版。萨克雷的自传体小说《亨利•艾德芒德的历史》揭露了英国上层社会的丑恶。该书由陈逵、王培德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
萨克雷的《名利场》是其小说中被复译得最多的一本。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约有15种译本,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杨诗碧译本(1999)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王茵译本 (2001)易名为《花花世界》。此外,萨克雷的中短篇小说在这一时期中均有复译或首译,如王培德译《钮可谟一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项星耀译《潘登尼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895),金绍禹译《王妃的悲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何雁译《玫瑰与 戒指》(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孙予译《珀金斯太太的舞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