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18世纪英国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是《好逑传》。《好逑传》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白话长篇小说,共十八回。一名《侠义风月传》,题云“名教中人编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内容是写男女主人公铁中玉和水冰心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侠义行为和婚姻故事。它在中国并不属于名著,却被肓目地偶然地介绍到英国了。在不同民族的文学开始谋面接触吋,多半互相不摸底细,常常是某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随便碰到一部作品翻译出来,于是这部作品在彼此文学互输中扮演了先行的角色。1761年,托马斯•珀西 (1729—1811)发表了他的“Hau Kiou Choan,“说是《好逑传》的译本。此书副标题是“愉快的故事”(Pleasing History),与《诗经》“君子好逑”的原义并不贴切。珀西本人不懂中文,小说究竟是谁译的,颇引起人们的关注。后来,在1774年此书再版时,珀西才说清楚。《好逑传》的译稿,原是在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名叫詹姆斯•威尔金森(James Wilkinson)的商人的文字档案里发现的。威尔金森曾住广州多年,稿本是他学习中文的翻译练习。译文写在4册薄薄的对开本上,前3册是英文,后1册是葡萄牙文。他的中文指导教师,很可能是当时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
珀西在整理时,把葡萄牙文译成英文,对原来的英译文又作了润饰,出版时加上3个附录;ー是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在广州上演的一出戏的故事梗概,出自威尔金森的手笔;二、三部分是中国格言与中国诗歌,是珀西从欧洲各类有关中国的书籍中搜集编辑和翻译的。按钱钟书先生的看法,这是珀西时代欧洲所知道的中国诗歌与格言警句的总汇,但诗歌的翻译并不高明。据范存忠先生说,《好逑传》译者的中文水平很差,因小说原文没有标点符号,首先在断句方面屡犯错误。其次是删节颇多,碰到不易翻译的语句和“诗云”、“词云”、俗语、谤语均删去不译,还把原书的十八回节译成十六章。珀西在《好逑传》译本上做了不少工作。”上面说过,珀西把原稿的葡文部分(约占全稿六分之一)译为英文,同时对其他部分作了调整。这里所谓‘调整’,包括不少项目。据说,原译稿有些地方字迹模糊,尤其在葡文部分,不但潦草,还有涂抹,因此只能细读上下文作出猜测;有些地方脱漏了,有些底稿不见了,因此只能酌量增补,使前后文字能衔接起来。又据说,有几处措词粗俗,不登大雅之堂,只能删润,有些章节啰嗦乏味,只能缩减;有些情节提得过早,只能移动。最后,原译稿显然是字对字句对句的直译,未免生硬,不合规范英语,他就加エ修饰,使它通顺易懂。值得注意的是,原译有时还保持中国旧时的语言特色,经过珀西润饰,那些特色都不见了 ;例如, 明知错了而口头不肯认输,叫做‘嘴硬 ’。原泽为a very hard-mouth,拍西改为bold of speech (讲话大胆);又如,把一个人打得‘头青眼肿,’原译为 break his head and swell his eyes as big as the Lantherns,柏西改为 fall upon him and beat him severely(把他痛打ー顿)……”珀西编译的《好逑传》也有其特色。特色之一是大量的注释。珀西的朋友申斯通(Shenstone)在收到《好逑传》样本之后写道:“你的注释有很大价值。”珀西的另一个朋友詹姆斯▪格兰杰说:“你为这部小说收集注释,真是熬费苦心。这些注释是你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东西。”特色之ニ是小说本身和小说的注 释都有索引。(详见《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珀西当时在英国很有ー些名气和地位、在传教的圣职上,由ー般的传教士晋升为英王乔治三世钦定的宫廷教师,复由牧师升为教士、主教。在学术界,他是当时英国文豪、第一部《英语词典》编撰人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的密友。他为英国文学做过一件至今犹为人称道的エ作,即将当时所能找到的英国古诗编成一部《英国古代诗存》。
《好逑传》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古典小说。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正是欧洲对中国文化兴趣高涨的时期。所以该书在英国一出版,立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刊物纷纷转载珀西的英译本,同时也相继出版了法文、荷兰文、德文转译本。到1829年,英国著名汉学家德庇时(J.F.Davis 1795 —1890)又直接根据中文原文译出《好逑传》英文本,分上下两卷,内附插图和注释。1895年,亚历山大•布雷布纳(Alexander Brebner)选译《好逑传》收入《中国简史及一部中国小说》(A Little History of China and A Chinese Story ) ー书,由T.费希尔昂温公司出版。到20世纪初期,英国汉学家鲍康宁(F.W.Baller)复有《好逑传》的新译本,由上海美国长老会出版社于1904年出版,书中附有中文原文及注释。1926年,贝德福德一琼斯(H. Bedfod-Jones)又根据法国莫朗的译本转译成英文,分别由纽约和伦敦的G.P.普特南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