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名家的漫谈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 2017-10-07 11:07:3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文学翻译有两种搞法,一种是“游击战”式的,即不固定翻译某一作家的作品,踫上谁的翻谁的,另一种是“阵地战”式的,即经过...



我认为文学翻译有两种搞法,一种是“游击战”式的,即不固定翻译某一作家的作品,踫上谁的翻谁的;另一种是“阵地战”式的,即经过摸索,逐渐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译。作为翻译工作者,我是个“游击战士”,但我一向敬佩从事“阵地战”的翻译家, 如译巴尔扎克的傅雷或译契诃夫的汝龙。
1935年我曾在天津《大公报》的《文艺》上写过这样一段话, 大致是:如果一个人志在翻译,我以为就该选定自己所最喜欢的作者,系统地工作下去。选择的准绳可以依着目前国内文艺界客观的需要,看看一般译者们曾忽略了什么不该忽略的作品。这种客观的选择对弥补空白有莫大的好处,但好的翻译却不能这么产生。纵使狄更斯的作品是多么缺乏译者,一个不能掌握他那悱恻和幽默文笔 的人也是翻不好的。倘若自己对海洋没有亲切的感受,提笔去译约瑟•康拉德的小说或奥尼尔的戏剧也很难真切生动。一个译曼斯菲尔德的人也应具有那样纤秀细腻的心灵。翻译不仅仅是拓版。为了传神,对原作必须融会贯通。因此,最妥贴的办法就是选择自己最喜吹的作家,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情趣或类似的生活经验的。

另外,我认为翻译与创作并不隔行。“五四以来,从鲁迅先生开始,我们的先辈一向是用两条腿走路的:他们既搞创作,又搞翻译。二十年代的郑振铎、叶圣陶、茅盾、许地山是这么做的,三十年代的巴金、周立波……等也是这么做的。那时尽管有一个专门发表外国作品的《译文》,但《小说月报》、《文学季刊》、《作家》、《文学》、《现代》也曾选登一些舶来作品。这是从《新青年》起就留下的一个好传统。作家写完一篇或一部东西,译点外国名著,既可吸收点营养,又是休息,调剂。文艺事业发达了,出现了专业翻译家,是好事;专业机构也是必要的。但那不应造成畛域。创作与翻译并不隔山,也说不上谁高谁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
  • 下一篇:日文诗歌的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