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1. 与外部言语的结构有异,仅由最具主干性质的简要词汇或其它简短的语义载体符号构成,并因语境明确、话语主题已为言语者明了等原因而常省略主语、主题,仅剩少量提示性形式; 2. 很少有虚词,并且不一定合乎语法规律或其他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规律;3. 有时甚至可不一定具有语音形式,或“规范”的语音形式——汉语的语用过程即存在言语者并不会发音(或正确发音)的某些词汇却不影响言语者理解、加工及使用其表义功能所负载的意义进行内部 思维的现象,其含义仅供言语者自己“内部”懂得即可; 4. 能以多头绪、非线性、“跳跃”的方式发展,运作速度远快于外部言语那种线性的发布速度,几乎与敏捷的思维同步。由此可见,内部言语是一种有着独特规律的言语形式,它不仅仅简单地等于外部言语的内部默读。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换代表着言语者整理思维诸多程式中的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在研究译员言语应用的过程中,是无法回避对译员智力机制中内部言语运怍的研究的。
口译研究中还区分“原语”和“译语”两个概念。“原语”(又称:“源语”)为围际通用的译学概念,指交流双方待译言语语篇所使用的语言,有时也称“译出语”;“译语”则指译员表达时其言语语篇所启用的语言,有时也称“译入语”或称为“目的语”国际上,通常还用”A语”的概念指译员无论在表达还是理解方面均完全熟练的语言,用“B语”的概念指译员业已具备表述方面相当髙的熟练度,并几乎接近A语理解水准的语言,用“C语”的概念指熟悉度相当高,理解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表达熟练度却远比A语、B语欠缺的语言,并且对这些语言在口译中的使用范畴均有所规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A语即母语,B语即外语,C语则指第二外语,但也会有例外:有时可观察到少量在学会第二种语言后因长期生活在该语应用国而使原来的B语上升为A语的个例,如长期移民在外的我国公民,或已入外国国籍的华裔译员等。若是在这种前提下考察双语的应用状况,那么使用“母语”、“外语”这些概念便意义不大。
口译中所使用的“口语”的概念,实际上不过是指原语或译语所使用的民族性的符号体系的口头表达形式。因面它是语言层面上的概念,而不是言语层面上的概念。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口语的定义,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这就是说,口语不等于“说话即口语的使用过程,而是一种自然的、与后来派生面出的笔语有所不同的有声的人类交流符号体系。它有着自己运作习惯与规律等——包括自己的“语法”,并一般限用于口头表达。多数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口语也有一些与笔语不尽相同的“语法”固定规则,原因是人们对笔语的总结先于对口语的总结,且笔语以其较U语更为精练、准确、简捷的特点吸引人们憧憬着一种更为“优秀”的口语,因此我们常倾向于将笔语语法作为某种规范,使用口语时也尽量向这一样板靠拢,故对口语的内在法则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