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这就意味着,以另一语言收听的观众,在重要的新闻中得到的信息质量可能是不充足的。原因是用第二语言播送的新闻,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信息,而可能造成落差。但是,当时间紧迫到了根本无法处理信息的地步时,就只能考虑是否应该提供电视口译,以及如何在新闻与翻译部门之间做有效的流程管理。
而所谓“有效的流程管理”,指的是时间流程与工作程序的管理。在时间管理上,首先应彻底检视新闻与翻译部门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并从中争取足以解决问题的时间。根据笔者自1996年12月到1997年6月间在香港传讯电视的实务经验,大多数新闻都在1分钟前后。主播与影带的平均语速大约是每分钟300字。台内老练的译者,每则新闻可在约20分钟译妥。后来,为了争取时效,曾经采取两种方式应对:一是两人合译一则新闻,而另一则是将新稿印出后送入播音间,让口译员做“带稿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ith text)。这些方法,固然缩短了一半的时间,但是,如果没有人发现新闻稿已经抽换或修正的话,译语版照样要开天窗。釜底抽薪之计,惟有让新闻部编辑人员在计算机上加暗号提示翻译人员。不过,为了万全起见,翻译部门也应该由助理自行确认。
在新闻编辑程序上,应该避免造成翻译出错或读稿时对不上画面的情形出现。例如,新闻采访的提问与答复,应该在稿件上明确加以区隔。此外,目前各电视台新闻部常用的BASYS系统几乎没有标点,因而中文“断句”(segmentation)有时会产生困难。此时,应该采取换行书写的方式。此外,对于特殊的专有名词都应附上原文与读音。至于,偶而出现书写手稿时,应该注意页数,以免读稿时有所遗漏,字迹也应该易于辨识(毕竟译者多数是译入语的母语者,因而辨识外文手稿时总觉比较吃力)。
此外,在真正需要同声传译配合的情况下,如果新闻部门能够像对主播那样给口译员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如外电稿、相关新闻档案资料、同一时间的国外电视新闻频道等),将有助于口译员的口译表现。特别是针对特定主题的口译,无论是典礼或是记者招待会,应该预见将转播的流程、时间、主播的报道策略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让口译员知道借以达成口译的正确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