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口译技术 > 正文

口译心理调控对策

发布时间: 2017-07-24 09:32:2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一、平静地、理性地掌握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就是平静地、理性地掌握和调节自己的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即“自觉的注意” (conscious attention) :[29]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对任务的理解和要完成任务的愿望起着重要作用。从工作的任务出发,人就能自觉地去指导自己的注意;同时,这种任务也有助于培养他对工作的兴趣。任务越重要,对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需的一切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在完成一定任务的时候,为了保持有意注意,人就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活动,使所做的一切服从于当前的任务。这样就能保证最清晰地反映那些与任务有关的对象。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活动常常要求作出巨大的努力,当多次成功地组织以后,这种对活动的组织就越容易实现,有意注意也就能更顺利地进行。

二、充分的事前准备是克服临场紧张的很有效的办法,所谓 “胸有成竹”,自然心不慌、气不急。

作为口译,最好在任务到来之前及时掌握有关的、尽可能详尽的背景材料和动态资讯,并与主管人员加强沟通配合,尽量做到不仓促上阵。上面提到的那位戴高乐的口译员在回忆中写道,他有一条三字箴言:“Prepare against eventualities”(常备以防万一),而且他通常用足“ten times more preparation than want”(比临场所需多十倍的准备功夫)。

三、强化口译的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做到"训练有素,功夫到家”,这是最根本的心理稳定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压力预防”(prevention of stress)。在很多情况下,口译员的心理“压力源”(psychological stressors, Cooper & Payne, 1992)大抵是口译专业技能不过硬,因缺乏信心而“怯场”西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当今形势下,首当其冲的“压力源”是个人的“工作胜任力训练” ("competence training",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训练”)落后于日益提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要求以及对从业者的整体质素要求(M. Eysenck, et aU 1999:139),因无情竞争和经济困境“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危机感”使人惶惶不可终日。艾森克指出:
工作压力来自方方面面:物理环境和布局、工作自身、角色、职业、社会处境和工作时间。然而,我们不仅要注意这些压力源,还应该注意可以利用的资源,主要是控制和社会支持。艾氏所说的“资源”和“控制”指工作的组织者或管理层对下属员工所应提供的协助,其中包括心理引导和业务培训。

四、口译行政管理或督察当局应将自己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口译员的业务水平和表现评估应该合理化,力戒苛求,并尽力体恤口译员的辛劳。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