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精心的准备,Z先生的第一次口译经历还算顺利。当然,小小的错 误和反应不及时还是难免的,但至少没有到伤及他自信心的地步。在工作顺 利开展之后,他慢慢和美国专家们交上了朋友。他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泡 酒吧,还安排中外同事的聚会。
如果用大家所熟悉的武侠小说来打个比方的话,在大学的四年学习可 以比作内功的修炼,并没有太多的招式上的学习和长进。而毕业后与老外的 多次接触,好比是打通了经络,学习了招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他在开始 与老外闲聊时,确实觉得自己四年本科学习的东西太过程式化了,远不够生 活化,光是老外纷繁复杂的打招呼方式,就够他适应一阵子的。但他并不觉 得这是太大的障碍,毕竟日常用语的变化、新俚语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但 这只是表层的,是可以在短时间适应和熟悉的。但逐渐深层次下去,四年的 积累,大量的听抄,大量的涉猎文化、社会、经济的中外文资料给他带来的 “内功”就能逐渐显现出来。Z先生和老外聊天的过程很多时候有点像是一 个“印证”过程,印证他通过自己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对他们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他们思维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印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 这样又为他以后从事其他类型的口译工作打好了基础。
在口译工作的间隙,他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进一步深人理解西方人思维 方式的方法:研究他们的种种考题,特别是ETS的GMAT试题。做一做 GMAT试题,特别是其中的逻辑部分,一段时间成为Z先生的一种享受。因 为逻辑可以很有趣,可以很美。而且逻辑题所体现出的思辨方式正是西方文 明的基础之一。
这种思辨方式的训练为他以后进人同声传译的境界铺平了道路。数年 的交传经验已经练就了他的反应速度。而同传的过程正是一个他的思路与 发言者思路“并轨”的过程。在他作同传之前,发言者都会有POWERPOINT 的演示文稿发来,Z先生会加以仔细地研究。而在发言者现场发言的过程 中,Z先生要根据经验在翻译的同时预测他将要使用的语言,能做到这一点 的前提正是符合西方人思维习惯的思辨能力和交传所积累的经验。
Z先生的最后忠告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如果能有出国学习的机 会,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把一切希望和努力都寄托在出国机会上,那就太 过偏颇了。21世纪的资讯如此发达,只要大家有充分的准备、敏锐的洞察 力,完全可以在国内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口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