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外办的方先生有一次为有关化工产品的会谈担任翻译。会谈中, 他碰到了一个事先没有准备到的词——重过磷酸钙。这是一种常用的化肥, 别名“重興”或者“三倍过憐酸韩"(triple superphophate,TSP)当时,他不懂 这个专有名词,因此怎么解释也会无济于事。突然,他想到这种东西一定有分子式。于是,他即刻请教与会人士,®P位知道重过磷酸钙的分子式。果然,有位工程师解了围,写出了 P205(五氧化二磷),对方的英国行家一看就点头,表明白。
有一次,一位美国的商务代表与浙江温州一个厂家谈到水泵皮带盘的 镀覆问题,要求厂方改用“power coating”。这使翻译犯了难,因为不能断定此 用语错误,但可以肯定不是标准术语,“电镀”这个词语中的“电”指“电子”, 用作词头为“electro-”而非“power”(电力)。镀覆用“electroplating”或“plat- ing”。“coating”表本非电涂覆或涂层。“power coating”直译为“电力涂覆”,这 在技术上是讲不通的。为确认没听错,翻译反问是否指“power coating",回答 为“No”。因此,请美方解释。他讲了一段话后,翻译断定是指一种电化学镀覆 方法而不是指非电涂覆。但仍无法确定是何种镀法,因此,翻译把美方话的 解释译给中方。中方说是不是指电泳?”翻译马上对美方说:“Do you mean electrophoresis(是电泳吗)?”回答是“Yes”。由此可见,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需要翻译如履薄冰,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1989年11月,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经济学家尤素夫访华考察。有一 次,他跟中国有关负责经济计划的官员和专家举行会谈,其间,他说了这么一句话:‘‘To secure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GDP, say 6%, there should be a growing C (consumption ),and E ( export and sales),in circumstances of lowering working capital and investment."这是有关对国内生产总值,即一个地 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宏观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达到一定比率的国内生产总值,如6%,必须在流动资金减少、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消费水平,提高出口水平。”当时,作为翻译的方先生虽然照原话翻译出来,但意思勉强,词语相互之间关系不明朗。于是,他就问尤素夫是否能列出 一个公式加以说明。尤素夫随即在白板上写了 “GDP=C+I+(E-M)”这么一个公式。中方专家即时点头表示明白。往后的讲话,尤素夫都尽量用公式讲解, 翻译的效果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