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中国传统医学已经建立了完整而独特的治疗系统。这个系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 本质上作为和谐医学与作为征服医学的西医都是很不相同的。例如, 中医在医疗上强调整体概念, 讲究天人合一; 用药上重视药的性味归经。而西医却从局部入手,用药上往往是以消灭局部有害因子为主 。又例如 , 中医中的五行学说 , 金 、木 、水 、火 、土的相生相克和阴阳学说在西医中是根本没有对应概念的。这些中医特色是构成中医翻译难的因素之一。中医文献的古文风格和文学性浓的风格被保持下来。中国人一般都认为中国 古文是优美高雅且高度概括, 以致有人主张翻译中医文献时要尽量保持其古典风格以体现中医源远流长的特色和魅力。但是, 中国人尚且未能轻易地读懂医古文, 毋庸说把它翻译为另一种文字了。绝大多数的中医概念没有现成的外语单词, 中医特有的逻辑导致其字面上的意思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含义, 因为这里面还渗透着中国文化。比如“ 公孙”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名称, 国内一些专家就曾将其译 为“ 爷爷和孙子 ”, 又比如“ 肾虚 ”一词 , 英语中有“肾”, 也有“虚”, 但两个字连起来用英语却无法表达。中医要走向世界, 就需要既熟练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语言知识的翻译人才, 因为翻译中医决不是一个把中文机械地转换成外语的简单过程, 它必须首先建立在通晓中医中药知识的基础上, 同时要求译者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 否则译者很难准确把握并传递信息。
继1996年美国FDA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后, 2000 年, 中医首次在西方国家———澳大利亚以法律形式得到承认和保护。同年, 阿联酋、泰国、南非政府相继宣布中医在本国的合法化,针灸在大多数国家获得了法律地位。
世界各国日渐关注中医, 掀起了中医翻译的热潮。中医翻译成为最近几年的新兴专业, 然而现在国内的中医翻译教学存在着师资严重缺乏的隐忧,中医和外语两门学科需要较大的投入才能有所建树, 而两者的融会贯通就更耗费时间和精力。此外, 教材缺乏系统性也是困扰中医外语教师的一大难题。专家、专论和专著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建立的三大标准, 而目前中医外语还很难被称为一门学科。因为理论框架的缺失, 类似中医英语只是一门“ 准学科”。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中医外语专才非常迫切。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 加以提高 (毛泽东,1958) ”。这个目标与理想, 现在已成为一项国际性任务。要完成如此重大的历史任务与国际性任务, 中医翻译就需要增加内在的潜力, 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当前中医药翻译的重点分为两部分: 其一, 鉴于目前中医翻译的现状, 许多译法层出不穷, 造成了国外中医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和混乱 , 十分不利于中医的对外推广, 其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中医药翻译的标准以规范每年大量出版的中医翻译类刊物。对中医药翻译标准化的研究是规范中医译本, 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 将为国外的中医学习者大开方便之门,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混淆。其二, 根据中医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对于中医的学习, 必将日益重视对中医学理论之根本 ———中医经典的学习 , 如《伤寒论》、《黄帝内经》等 , 这样可拓宽国外中医学习者的视野,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帮助他们把握中医的内涵。中医经典翻译将从深度和广度上极大地提高国外中医学习者对中医的理解, 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提供长远支持。因此在立足于中医翻译的标准化基石上, 我们应当致力于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 不断地开发新的译本,尤其是那些尚未得到翻译或是译本接受度不高的著作, 拓宽中医翻译的范围, 为国外中医学习者们构建起中医学习的“ 高楼大厦”。因此, 这一工作也是中医翻译中的一个重点, 将为东西方共同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提供基础和支持。
当前我们中医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用现代的科学体系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的思辨式的论述中解脱出来, 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理论, 注重反映中医历史文化背景, 力图原汁原味反映中医面貌, 来填补中医翻译这项空白, 借助翻译, 推动中医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外语、翻译人才和高科技研究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应该在国内大专院校设立中药国际商贸专业, 培养中药国际营销队伍和管理人才, 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出国留学等国际交流手段来达到目的。同时发挥中国中医药翻译学会的作用, 尽快使中医药翻译规范化, 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一批中医药经典著作, 并有组织地出版一批外文普及著作, 宣传中医药文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 , 其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已被世界公认。但由于文化背景 、语言和理论体系的不同 , 加上中医药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所广泛接受。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要使中医药走向世界, 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发挥独特优势, 就必须加强翻译工作, 将中医药推向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中 医药的总体份额, 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