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中医用语中普遍存在着泛指语义及特指语义这一语言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原语信息的性质及译语文化背景等因素,采用变泛指语义为特指语义或变特指语义为泛指语义等手法来处理这一语言现象。
比如中医上讲的“痿症”的语义就是泛指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上的“痿症”应包括下运动神经原性瘫痪、肌性瘫痪、癔病性瘫痪,其中以多发性神经炎(polyncuritis)、急性脊髓炎(acute myclitis)、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amyotrophy)、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肌营养不良症(myodystrophia)、癔病性瘫痪(hysterical paralysis)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为常见。当然中医病症不必套用现代医学的分类模式。但从科学的要求及中医现代化进程来看,“运用现代医学成果,使辫证微观化和客观化”(《医学与哲学》1990年第12期,第36页)却是必须的。所以在翻译时,如果可能,我们应尽量使具有泛指语义的中医用语变成特指性的。
另一方面,中医用语中一些具有特指语义的概念在翻译时,有时需要变换成泛指语义。如中医上的“心下支满”与“心下痞满”这两个略有差异的概念,在译入语中就不好完全区分开来。为了顾及其在中医上的差异,有人便别出心裁地将这两个概念译作fullness of upper abdomen及 epigastric fullness。从实际运用来看,这种区分并无实际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