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在译诗的选词上精心斟酌,选取能体现中西文化精神微妙差异的字眼,又在译诗的形式上根据原诗节奏作适当的变动,这都体现了程抱一唐诗翻译的创造性,这种创造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原诗意义和形式的“叛逆”——根据翻译学的理论,这正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谢天振教授认为,由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高度精练的形式与丰富内容的结合,所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最 为突出”。程抱一的唐诗翻译是诗歌翻译中各式各样“创造性叛逆” 的一种表现,在中西双重文化观和汉诗语言结构理论的观照下,他对唐诗的翻译,或者说再创作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
程抱一唐诗翻译的独创性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如变换原诗的 句式,利用一定的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运用法语词发音的特点,等等。
程抱一的唐诗法译在语言上竭力接近中文原诗的特征,可与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中诗英译相较。庞德本人并不懂中文,他对中国古诗感兴趣,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为美国诗坛引入一股新鲜空气,而中国古诗的原型,恐怕并不是他真正的兴奋点。庞德对中国古诗的翻译真的是为他所用,为美国诗歌、为英语诗引人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甚至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语。庞德是借中国诗的外壳(形式)“拯救”美国诗的灵魂;而对程抱一来说,他只是有意在向法国读者翻译中国诗, 作为一位华人,他的目的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最大程度的忠实面貌, 介绍给法国读者,可以说,他是在向西方读者弘扬中国传统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字。因此,庞德和程抱一翻译中国诗在外形上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两种译法本质意义的一致。再说,庞德的中诗英译只是跟程抱一翻译的第一步相似。程抱一在最后完成的译文中并不是纯粹如庞德译文般仅仅是一些名词的联合、意象的重叠,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成的语法正确的法语句子。也正是因为如此,程抱一的唐诗翻译才能为法国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