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翻译没理论可言,只能靠实践积累;语言是翻译的根本,掌握了语言必然能翻译好。查阅了已经出版的翻译教材,通常第一部分为理论阐述,介绍翻译的性质、原则、 标准、译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简要介绍翻译的理解、表达和校对过程,翻译的可译性等问题;第二部分多为技巧篇,介绍相关的转换方法,诸如名词,代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等的相互转换、增/减词法、名词数的处理、动词时态、语态的译法, 形象的移植、成语的翻译,等等。近些年,还出版了一批以主题为主线的口译教材,同先前的教材相比,强调功能,因而增加了实用性,经验介绍和单纯的语言训练逐步让位于单元主题翻译技能训练。翻译技能的含义是什么?这种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吗?
“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内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建立技能意识是翻译者跨入翻译殿堂的第一步。技能意识建立得越早,登堂入室之时就会来得越快,反 之亦然。”
没有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翻译教学,培养合格翻译人才也只能是理想和目标。如果从学习的规律来分析,“自觉的语言学习过程,包括对基本概念、原理、原则、规范、翻译程序及方法论的学习,是成人发展双语转换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忽视它,就不能建立技能意识,也就不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翻译的技能意识不可能在学习外语时自动生成,因为外语教中的中外互译与职业翻译有实质性差別。旨在为语言教学服务,作为教学手段的中外互译是教学翻译;旨在培养译员翻译技能的训练才是真正的翻译教学,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翻译教学是在学员已经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甚础上进行翻译技能训练。没有娴熟的语言功底,便无从谈论职业翻译教学。这同学音乐的必须有副好嗓子,学跳舞的必须有好身段是同样的道理。
翻译不是单纯的从语言A到语言B的解码和编码,它涉及到思维机制的运行;满足于传授经验不行,因为经验是别人思维机制运作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动态过程,无法解释怎样才能获得类似的经验,不能提供到达彼岸的方法。对翻译思维机制的研究揭开了翻译程序的内幕。翻译机制存内在规律,训练掌握这种规律才是翻译教学的根本任务。技能训练由认知(感悟)到掌握有个内在化过程,有一个从知到能力的形成过程,技能意识从潜隐的自在状态到能动的白为状态, 翻译实践是变化的关键。应该说,技能意识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译者/译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增加成功的信心。如果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解释,积极的动机是从自在到自为的条件之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