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的外位参照观

发布时间: 2021-08-18 09:20:5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外位”相对于“本位”,“参照”相对于“观照”,在此 “外位”主要指以外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作为基本立足点,并以...



“外位”相对于“本位”,“参照”相对于“观照”。在此 “外位”主要指以外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作为基本立足点,并以此为依据和依归。“外位”具有不可或缺的“参照”意义,但“参照”不同于“观照”。“参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参照”通常具有求证的目的性(intention to verify),因此“参照”常常不是第一位的,而是第二位(甚至有第三、第四位)的,这时被求证的已知系统(the given system)就是本位;第二、“参照”通常具有很髙的“选择性” (selectiveness),因为參照系本身是一个非自足客体,对主体不存在归属性、制约性;第三,因此,此时的主客体结合常常要求主体有更大的积极性、活动性;第四、参照具有为主体提供“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的功能,因此在参照系中选择出最佳参照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完善主体的本位观点;第五、由于外位参照系是一个开放性非自足系统,参照与参照之间存在着链状关系,因此它是超学科、超时空的。中外古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参照价值”。综上五点,所以我们说外位参照是不可或缺的(indispensable)。缺乏“外位参照”对“本位观照” 的“最大限度的完善化加工”( the full process to perfection),则本位观必然无法涤除、扬弃其局限性。本世纪上半期的中外译论都具有这个通病。这是近代译论,以及前此各时期的译论研究,常常陷于明显的经验论方法论和机械论方法论的根本原因之一"。


外位参照对译学之所以不可或缺,除了一般性理论依据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及现实因素,这也是我们不可须臾忽视的。


第一、从历史上来看,汉语的语言研究(这里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语言学研究)起步很晚。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非常狭小,命题非常有限,方法非常偏颇。


第二、翻译学从本质上说属于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Taylor etal,1986)。翻译无不涉及第二、第三及更多的语种:翻译研究绝对不可能只顾及本位(本国、本民族 及语言群体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等)方面问题。翻译只顾本位、不顾外位无异于闭门造车,是无法想像的,我国翻译史上就有诸多教训。公元三、四世纪翻译佛经而成初稿的人多为天竺人即古印度人,不熟谙汉文,国人又将佛经奉为天书圣典,惟恐僭越译者,于是常常以梵文本位观处理语文问题而舍弃本位,佛学中的许多论争盖源于此。例如东晋佛学的“本无”、“中道”之争。“本无”是竺法汰(320-387,AD)派根据天竺僧人的翻译提出的主张。至僧肇(384-414,AD,汉人,本姓张)大不为然,批评“本无”之说:“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都偏到“无”一端去了,不成其为“中道”矣。所以僧肇说真正的“中道”即应为秦汉人所谓“非有非无”方为原旨。另外,“不真空”也是梵文,即秦汉之“不真即空”(《不真空论》)。这都是将外位观“推到绝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绝对化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本位外位相调互济,绝对化是违反科学方法论的。


第三、中国人文科学理论研究,缺少现代翻译学基本理论与语义学发展研究所必需的意义理论(属于现代语言学及语言哲学)、文本理论(属于语段语言学、哲学阐释学及现代文艺理论包括现代美学)、表现理论(属于现代文学理论、阐释学及美学等)以及价值理论(属于哲学认识论、价值观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理论及自然逻辑与语言逻辑学以上四个方面的专论(也是深层理论),再加上概论,就构成了翻译学基本理论的主体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