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最先把伦敦学派的语言学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是这一派的创始人弗斯(J.R. Firth,1890-1960)。他曾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的语音和语言学系,任普通语言学教授和系主任。他的理论主要发表在他本人编辑的《语言学论文集》(Papers in Linguistics,1957)和帕尔默(F. Palmer)编辑的《弗斯论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J.R. Firth, 1968)两部文集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接触别人的语言或接触本民族过去的语言,实际上就在进行翻译。要做到翻译正确,必须对翻译的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种有批评、有分析的态度,必须在语法、词汇、词的搭配和言语的使用场合等四个层次上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没有这种分析做基础,就达不到完全的翻译。也就是说,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 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所谓完全的翻译,是指在语音、语法、语义、话语结构以及风格等层次上,经过全面分析的翻译。而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可更改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再好的译文也可以进行修改,直至重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如把英语译成某种没有sl,cl, cr, skr等辅音连缀形式的语言,英语中头韵和半谐音就无法译出。语言结构也是无法全盘移植的。例如,英语结构 Your having done that will spoil your chances 中的非限定式 “your having done that”译成大部分欧洲语言,都必须变成一个带限定动词的单独句子。但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越是接近,社会环境越是相似,翻译的困难就越小,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桥梁就容易架起来。
弗斯的贡献与其说他提出了明确的理论,还不如说他是在新学术气氛的鼓舞下,为传统的翻译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在语言学或是翻译研究的领域,弗斯的社会语境思想和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英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界许多其他重要人物,如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M. A. K. Halliday)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等,其各种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中都或多或少带有弗斯的印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