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神秘主义翻译观

发布时间: 2021-05-31 09:06:29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德国本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



德国本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他的翻译理论和观点主要见于192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ebersetzens)。文章阐述的道理较为深奥,并且带有明显的“灵知”(genostic)即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他的观点新颖,自成一家之言,因此在西方翻译史上稳占一席。 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对于某一事物,人们即使业已忘却,也仍可说它是“难忘的”。本雅明指出,如果事物本身具有要求人们不要忘记的实质,那么,上述言论就是正确的。问题只在于人们没有好的记性,但上帝是可以记住的。同样,对于某一作品,即使人们未能译出,也不可断言它不可译。必须自问的是,这一作品需不需要翻译,或者说,在这个作品中,有没有值得翻译的实质性东西。


(二)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这是与众不同的一个观点。在翻译研究或实践中,无论是属于哪一派的人,不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形式主义者,历来都自称以译意为准绳。而本雅明却明确提出,翻译不应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也不必考虑读者的要求。译出的作品和原来的作品应当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延续体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换言之,译文应是透明的,不会遮盖原文,挡住原文的光泽,而是通过翻译手段的加强使原文更加闪闪发光。


(三)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这是同上述观点紧密相联的。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作字眼。本雅明认为,凡是伟大的作品,以最典型的《圣经》为例,其字里行间实际上都包含着翻译。如果用另一种语言逐词把原文写在每一行的下面,伟大的作品也就能完美地再现于译文语言中,原文的效果也就会在译文语言中引起反响。在两种语言的表层下,译者可以窥测出它们共同的东西,即“纯真语言”(pure language) 。


本雅明提出的上述观点,反映出他继承了荷尔德林和洪堡的唯心主义语言观。这种观点后来在50年代末期乔姆斯基提出的“深层结构”理论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本雅明把神秘的直觉论和美学、哲学观点一并融于翻译理论中,把上帝的某些特性,包括上帝的不可知性,统统变为语言的特性,从而引出某种不可译论和翻译研究中的神秘主义。无疑,这是同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翻译的客观规律。但本雅明的理论毕竟代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思潮,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值得从多方面加以研究、挖掘。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