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译员最怕什么?许多人这样问他们。同传译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口音是最让人头痛的。你看,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口音千奇百怪,我们经常是听了两三个字就开始翻译!难度蛮大的。比如这几个举例。
普通上海话
著名同传译员冯先生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几年前,《国际先驱论坛报》 在上海组织一次大型会议,他为会议开幕式酒会做口译。台上几个人,台下上千人。几个老外都对付过去了,没出什么大错。接下来是上海本地的一位领导发言,这位代表不仅说话语速非常快,而且夹杂着浓重的上海地方口音,冯先生完全不知道领导在说什么。那哪里是在讲普通话啊,完全是在讲 “普通上海话”。他的脑子一下子好像全空了似的,紧张得一下子就慌了神, 再加上多支大瓦数灯光的照射,汗水一下子顺着额头流了下来。冯先生在谈自己的体会时表示,由于说话人带有口音,如果说话语速掌握不好,他也难免听错某个词语,但等到说下一句话时,他就很快明白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就会迅速加以调整。
沙特口音让她心慌慌
W是广州某高校英语专业的一名女研究生。2004年秋交会的翻译经历 对她而言犹如一场噩梦。在广交会展区外举牌的时候,W还挺自信。一家成都的电子公司请她做 “馆内翻”,当她看到该公司的样品说明书时,却发愁了。因为平时没有接触 过,好多设备的中文名字她就看不明白,更不用说英文翻译。
果然,尽管她临时记忆了一番,但在外国客人来展馆里的时候,她还是经常无法把英文名称跟中文对上号。公司的工作人员虽然口语不行,但专业名词却很熟悉。开始两天,每次她支支吾吾的时候,他们就把话接过去,令她尴尬不已。
她一直祈求能平安度过每一天,然后回去给自己充电,可到了第4天, 她却陷人了更大的“挫败感”之中。这次主要是由一个沙特客人造成的,他发音的时候舌头特别卷在学校里已经习惯了标准“美音”或“英音”,即便在 准备专四、专八考试时,训练的听力材料也是“BBC”和“VOA”等英美广播新 闻,尽管语速快,但发音却很标准。然而,老板的这位重要客人的“奇怪的发 音”让她顿时心慌。寒暄过后,她就顺势跟客人说自己是第一次做翻译,有不到的地方请他谅解。
她只能听到一些单词断断续续地飘来。客人的语速虽然慢了,可是沙特地方口音实在太重,她好几次都没有反应过来。在说了好几次“Ibegymir pardon? ”和“Pardon? ”请客人重复后,她越来越心虚,心跳都加快了!虽然最终生意谈成了,但经理和工作人员对她却明显冷淡了很多。
所以以英语同传译员为例,他们除了经常听标准的英式、美式英语外,还要听世界各地口音的英语,五花八门的变体口音:日本英语、南亚英语、非洲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等。不同地区的英语就像中国的方言一样,听起来差别很大。因此,同声传译要获得“上场资格”,一般要精听1000至2000盘磁带, 必须反复地听,掌握世界各地不同口音的特点。每天反复听这些东西,揣摩它、适应它,且无数次地跟读、复述,训练过程就是一个魔鬼训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