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慧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中国人记忆中的不能承受之轻与历史健忘症:阅读杨继绳<墓碑>及其英译本<墓碑:毛泽东大饥荒时期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演讲。毛教授在演讲中引用了摩根斯科特·派克的话,“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可能取决于一个孤独甚至卑微的人的心理变化——因为善恶的斗争及其最终的胜负就发生在这个孤独的心灵和灵魂之中。”他还建议我们要关注著作《墓碑》的原作者杨继绳和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的编译者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对这场悲剧中的恐惧、人们所付出的代价进行详细的客观描述,以便构建并重现中国的集体和个人记忆、国家意识形态和历史健忘症、生存斗争和精神存亡。
毛思慧发表演讲
伊丽莎白•洛教授发表主题为《从跨学科和跨国界视角看翻译教学》的演讲。她在发言中对21世纪以来的翻译教学方法进行了回顾,并着重介绍跨学科和跨国界的翻译教学方法是如何推进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的。她认为,通过调查四个国家在翻译及其次领域里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给翻译教育者们提供机会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反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实践意识。
伊丽莎白谈翻译教学
马丁•傅斯恩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翻译服务对外贸交流的作用》的演讲。他提出,改革的话语专注于所有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而且受制于对高质量、低成本、高应变能力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翻译培训学校必须能够及时完成转变,同时又能保证他们培训的质量。顺应时代潮流,翻译教学应向市场导向发展。考虑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持续经济发展和中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翻译课程规划上应该有特别之处。
马丁•傅斯恩阐释翻译服务在外贸交流中的作用
胡庚申教授发表的演讲主题为《新转向,新贡献——在生态文明新时代里的生态翻译研究》。胡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远古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生态文明阶段。接着,他又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翻译学面临哪些机遇?翻译学该怎样满足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翻译学怎样才能对人类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翻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给出答案。胡教授还指出,生态翻译研究是翻译学发展的新方向,因为它不仅能弥补过去翻译研究的缺失部分,而且能体现社会的存在,加强翻译学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翻译研究在人类生态文明新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胡庚申谈生态翻译研究
任文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再看中国口译专业化——社会学视角》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例如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我们该如何定义口译专业化以及我们正处在专业化的哪个阶段?任教授认为,现在宣称中国的口译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实现专业化是没有充分依据的,我们应该对每个次领域的逻辑、规则和规律都有研究。现在虽然会议口译基本上已经实现专业化,但是法庭口译、医疗口译以及公共服务口译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水平。此外,她还对中国不同种类口译的发展提出了几个策略。
任文谈中国口译专业化
汉娜•莉阳凯教授发表主题为《为什么跨学科很重要》的演讲,她指出,从认知、情绪、动机三个领域出发,可以研究学习机制和培训方的式,从而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和效果。
莉阳凯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