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在演讲中使用了“4M”,即:模式(Model)、磁力(Magnet)、市场(Market)和动因(Motivation)四个词来概括广外的翻译教育及翻译的发展。他指出,广外在翻译教育方面通过十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翻译教育模式,并犹如磁力一般不断吸引着有志于翻译事业的莘莘学子来广外深造;而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活力,因此口笔译能力及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就成为翻译教育的核心。广外的翻译教师正是在这样的促动下不断为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翻译英才。
黄友义致辞
王宁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从跨学科和跨文化视角重新定义翻译》的演讲。王教授认为,翻译应跳出以语言学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基于这一观点,他从七个方面重新界定“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同一语言内从古代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换,一种跨越语言界限的两种文字文本的转换,一种由符码到文字的破译和解释,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图像阐述,一种跨语言界限的形象与语言的转换,一种由阅读的文字文本到演出的影视戏剧脚本的改编和再创作,以及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跨媒介解释。据此他提出了语符翻译和文化视角下翻译研究的“视觉转向”这一新概念。
王宁重新定义翻译
道格拉斯•罗宾逊在《酒井直树的翻译并存制度:向跨文明转向》的演讲中,基于日本翻译理论家酒井直树提出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跨文明转向(intercivilizational turn)这一概念,并对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或其他中心论进行阐释后指出,如果东方学和西方学是并存的,而两者的发展力量并不均衡,那么它们并不是以欧洲或亚洲或者世界其他任何地方为中心,而是在全球呈网状相互交织着的。而且他认为,围绕这种想法所出现的新的声音或许被认为是在翻译理论中迈向翻译的跨文明转向。
道格拉斯·罗宾逊解读跨文化翻译
罗选民教授在题为《解读埃兹拉•庞德对中国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意识》的演讲中指出,优秀译者应清楚知道主体文化倾向,主体语言思维方式,要具备把原文译入目标语的技巧,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历史观,从而尽可能充分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并保留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基于对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罗教授还提出了一系列标准来评价中国典籍的翻译:主体国家的需求,国外的预定,图书馆的流通,学者的引用,翻译的修订等等。
罗选民强调文化意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克劳蒂亚•安吉莱莉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回首:一项对促进家庭和社区交流的双语大学生的研究》的演讲。她认为,研究双语学生的生活和相关经验,也许能帮助研究者和老师们理解那些未来可能活跃于语言、笔译或口译教室及双语工作场合的人。此外,研究双语青年及儿童,能让我们思考关于语言存取以及这些双语者所居住社会的语言政策的问题。
克劳蒂亚•安吉莱莉发表演讲
孙艺风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孤立中的翻译:文革时期的政治诗学》的演讲。孙教授认为,动荡的文革十年可以分为两个五年阶段,第一个五年阶段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几乎完全停止;在第二个五年阶段,翻译工作得到缓慢的复苏。他说,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述翻译的基本动态是如何被抑制的,以及说明就翻译的所有权而言,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动荡的时期的一种以匿名为特点的杂语的特殊形式。
孙艺风解读文革时期的政治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