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文革”结束,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春天。突然间,从前禁止放映的和人们不敢放映的译制片重新被搬上了银幕,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老一代观众觉得惊喜,新一代观众感到惊奇。“文革”期间长大的青少年没想到还有这样好看的“老电影”。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观众恢复了对外国电影的娱乐需要,急需译制厂译制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译制片,广大电影译制工作者则扔下了思想包楸,放开了手脚,开始新电影的译制工作,电影译制的产量逐步恢复。1977年,我国译制了13部外袱国电影,其中,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6部,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5部,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2部。进入80 年代,我国译制片产量稳定在35部左右,后期又有増加的趋势。2000年,我国译制片产量为42部,其中,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28部,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7部,八一电影制片厂译制7部。近三十年,尤其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电影译制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译制影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影片译制的质量上。另外,我国电影译制在近些年来有了一个新动向,那就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在电视上播放译制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影片是为了在电视上播映而译制的。
1985年以前,我国管理电影事业的政府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1985年,电影事业管理局全建制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与广播、电视事业一起归口管理。“文革”以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同其它行业一样,逐步恢复正轨并迅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译制片生产和发行工作,电影事业管理局采取了很多措施,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在管理和指导外国电影的引进、译制生产以及放映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推动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鼓励各电影译制单位不断提高译制水平,生产出高质量的艺术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79年在政府优秀电影评奖的项目中增加设立了外国影片优秀配音奖。电影事业管理局转到广播电影电视部以后,该奖项更名为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1979年以来,多部译制片获得这个荣誉,如《追捕》、《舞台生涯》、《永恒的爱情〉、《苔丝》、《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此外,中国电影家协会主持评选的中国电影金鸡奖中也设立了最佳译制片奖,译制片《阿甘正传》等曾获此殊荣。
近三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大增,电影科技也随之突飞猛进,我国早期译制片的录音效果已经不能与今天的同日而语,如今的译制片录音已从单声道效果发展到立体声效果,再从立体声效果发展到环绕立体声的效果,ー个译制厂家可以录制多种制式的电影配音。当然,这个结果不是轻易得来的,它包含着一代又一代电影译制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科技人员依靠当地科技优势及自身的努力一直走在电影译制录音科技的前列。197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录音 师与其它单位的同行合作,设计建造了强吸引录音棚,可以多话 筒、多声道录音,可以采用人エ混响、延迟混响手段对录制的对白和背景音乐等进行加工润色。1979年,他们又在这套设备中增加 了上海生产的三声道磁性录音机和六路调音台,使录制的声音更加清晰纯正、自然优美,于同年获得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为了使译制片录音技术与国内外电影摄制录音技术同歩,满足当时译制外 国使用高技术手段摄制的影片的需要,上海电影译制厂于上个世 纪80年代末引进ー套国外的先进录音设备,成立了由彭志超、何祖康、俞嘉年、杨培德四人组成的エ艺改革试验小组,对进口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厂实际的布置方案,成功地进行了安装、检测和调试。这套设备吸收和利用了电视音像先进技术,发挥了电视音像技术中电子技术含量高、操作灵活的特点,采用时间码同步控制技术,通过十二路调音台在录像磁带上进行译制录音,既提高了录音质量,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此告別了多年来使用的影片分段循环放映的老办法,又一次实现了电影译制录音技术的飞跃。目前,我国主要的电影译制单位都使用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国际电影市场电影译制的需要,如我国电影译制的后起之秀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可以译制SR、SRD、DTS立体声制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