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导游/翻译赶时髦,但又同时赶不上。这样的解释好像也能沾到边。所谓“新潮”,特指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容易/往往首先接触到一些新的来自异国他乡的东西,包括一些敏感词;所谓“落伍'特指他们在如何(“批判性”地或审慎地)吸收、翻译这些语言和文化,同时又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向海外旅游者译介中国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缺乏应有的(深层)思考。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并相互交织。
跟国际接轨,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地区差别,也有行业差别。比较早(比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又经常领略海外“新潮、时尚”的当数搞涉外旅游的旅行社中文(指普通话和方言)导游、导游翻译(或外语导游)、外销人员、涉外饭店从业人 员……。他们,尤其是外语导游,首先往往从欧美游客那里学来不少日常表达法,有直接引进、移植的,有译成汉语的,有很难译好的。
美国游客拍照,他们常说,“Say cheese!”(其实是照相师对拍照者说的话)通常,英语导游就直接学以致用了。如果考虑将其翻成英文,并非易事。难道翻成“说‘奶酪’!”?或“说‘鸡丝M’!”?“Say cheese!”原意是“笑一笑!”照相师还会说:“Watch the birdie!”直译是“看小鸟”意为“看这边!” “笑一笑!”只传达了意思,仅此而已。Nida不是说“翻译即译意”吗?这又不是翻译唐诗、宋词,要做到“三美”(意美、行美、音美)。我们稍稍仔细分析一下便知,“Say cheese!”不仅提醒拍照者要“笑”,而且通过语言(发音)实实在在让拍照者摆着咧嘴笑的样子,可谓“one stone kills two birds"笔者给美国游客拍照时,曾模仿这一表达法,对来自夏威夷的游客说“Say Hawaii!”,对来自洛杉肌的游客说“Say Los Angeles! ”。若要把它们翻成汉语,完全可以把它们直译过来,“说夏威夷!”和“说洛杉矶”因为“夷”和“矶”的发音均跟原话一致或相近。至于如何处理“Say cheese!”,“说鸡丝”当然是一种选择, 但不够有趣儿,改为“说煎子”(注意:‘茄’与‘子’两个音要拖得长 一些),算是“归化”吗?是否更逗?读者意下如何?
再说两个很常见的情况,读者看看怎么处理翻译为好。当美国旅游团抵达火车站或飞机场并及时与导游碰面,导游带着游客走到停车场,招呼他们上车时,热心的司机往往会帮着游客提(手提)行李上车,一般游客会对司机说:
1. "No, thank you!”
2.“Thank you! ”
3.“I've got it. ”
4.“I'm easy. ”
碰到前两种情况,司机都会应对自如。碰到后两种情况,作为导游翻译,你怎么告知司机师傅呢?直译?意译?交际翻译?动态对等?功能对等?随便译?还是没法译?你担任这个美国团的national guide(国家级导游?全国导游? 民族导游?全程导游?还是全陪?),跟旅客关系处得很融洽。偶尔,你会因公务不跟团活动,当你暂时跟他们告别时,某团友笑着说:
“See you later, alligator!"这是什么意思?你心里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