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中韩的文化差异,在使用敬语时注意交际场合和语体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交际需要,拉近双方距离。
3.使用敬语的对象不同造成的习得偏误
从对象来说,使用汉语敬语一般都是对长辈或者地位比较高的人。除非是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不然年龄差不多的人之间一般不会使用敬语。
而韩国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前辈和后背分得很清楚。其中划分前辈后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年龄。在韩国学生之间,即使是同班同学,对年龄大的同学也是非常尊重,一般都会推举他们当班长,称呼他们为“哥哥、姐姐、前辈”之类的尊称,说话也会非常尊重。
因为在韩语中,年龄问题必须弄清楚才能判断是不是要使用敬语,因此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初次见面,很多韩国学生喜欢问对方的年龄。这在汉语中虽然不是特别忌讳,但是也不太合情理。有些学生也知道问年龄是很冒昧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年龄的话又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敬语。有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韩国学生几乎每句话都要使用“您”,这个敬语出现的太频繁了,有点不自然。其实,在汉语交际中并不会使用很多的“您”。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向韩国学生解释和说明中国文化在对待年龄和地位上并没有像韩国那么严格的要求,只要得体、大方,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就可以了,非要每句话都使用敬语。
二、汉韩敬语系统出现不平衡性发展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在汉韩敬语系统中,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平衡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及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对汉语敬语系统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辛中国成立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儒家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这套基于尊卑概念基础上的古代汉语敬语词汇体系也受到剧烈震荡,原来丰富的敬语词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使用频率骤降,词汇数量急剧减少。那么,自20世纪初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即破坏了10世纪以及来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模式及语言模式。儒家思想中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血缘观念,此观念包含长幼关系、辈分关系、性别关系。这种风气很自然地让人们接受到“家”这个概念,就像把整个社会看做一个大家庭、也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看做一家人一样。20世纪,特别是前期及中期,当儒家文化在中国遭到厄运之际,它依然对改革开放以及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有着不容忽视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应该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塑造出来的,中国的民族性,其实质是具有儒家性的。今天中国重新评价儒家文化,对其持有(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但已然没有了儒林、儒林组织、儒林活动及儒教,而是单单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在韩国和以前相比的话可以说非常形式化,但迄今韩国还有成均馆等儒林机关,儒林通过他们的活动对社会仍然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现在韩国的儒教势力比中国强的结论。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数千年潜移默化的演变过程中,民族成员在其中必然会形成比较稳定的意识结构,因此,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总是要把外来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纳入自己固有的意识结构之中,并将之加以吸收和运用。今天,韩国对儒教的观念和看法虽说有了一些变化,但可以说,其本质仍没有走出古代人多远。韩国人甚至于今日,也比中国都在无比积极认真地为振兴儒教文化而努力,在韩国人的这种努力中,也不无像古人那样的基于文化普遍的观念下,要将儒教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普及到全世界的理想。在对待儒学这一方面,韩国人与中国人的态度的确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三、小结
敬语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也是韩国文化的宝藏,是两国文化中共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敬语已从原来的严格的等级观念逐步转成了礼貌和谦虚意识,是文明的体现。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在生活中能够准备得体的同中国人文化交流,而敬语则是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敬语表示的是对听话人的一种情感态度,所以一旦理解上出现偏差或使用不得体,就很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对于韩国学生来说,由于中韩两国存在着的细微文化差异,而导致在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敬语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且在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也就有着不同的语言。即使像中韩这样具有同源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也会有细微的文化差异存在。这种差异反应在语言的运用上,继而形成语言的差异。故此,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这些由于文化差异而在语言方面体现出的异同,在对比中掌握地道的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