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中医翻译 > 正文

中医概念的歧义性

发布时间: 2024-08-20 09:43:2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中医基本概念的歧义性是医哲交融的必然产物,医哲相融使得中医理论体系得以集中它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知识精华。


近年来,中医概念的歧义性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就连中医界也有人明确提出“中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具有外延广泛,一词多义的特点,对某一术语的理解,在学术争鸣中常有歧义和误会”。那么,造成中医概念歧义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医概念歧义化是历史所造成的,在古代总体科技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在当时中医学可能达到的研究层次内,依靠基本概念的一身二任作用,古代医家实现了对生命现象、疾病本质和治疔机制理性而全面的把握,使中医学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这对于原始的口耳医学和其后粗浅零散的医学知识记载来说,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进步。这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赖以构建的基础。所以有人认为,中医理论大厦是建筑在其基本概念的歧义性之上的。其歧义性的实质,主要指这些概念的解剖学属性和非解剖属性的内涵的两重性。


其次,中医基本概念的歧义性是医哲交融的必然产物。医哲相融使得中医理论体系得以集中它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知识精华。它的灵活性和普遍性,使之成为解释已知、探求未知的有力工具。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植根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歧义现象,不但没有阻碍中医学的发展,反而在保持其理论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使之丰富和完善,然而这种以医哲交融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以它的生命力也只有在那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充分显示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中潜在的由基本概念歧义性导致的逻辑矛盾日趋成为阻碍中医学向新的研究层次跃进的根本症结。同时也成为中医对外翻译中的一个拦路虎(《医学与哲学》1991年第2期,第25页)。


最后,中医概念的歧义性也与其传统研究方式有关。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即所谓的“各家学说”。尽管各家学说并不尽相同,但都使用者同一术语系统,一词多义及概念交叉等现象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种现象人为地加重了中医用语的语义负荷量,对中医本身的发展极为不利。

众所周知,在科学体系中,只有使用内涵清楚、不易发生歧义的概念,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和理论抽象的首尾一贯性。否则,必然酿成理论体系中的逻辑矛盾。而这正是中医学目前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处理中医学中概念的歧义性问题。一般来说,只要注意研究上下文的关系并弄清楚一个词在特定使用域中的特定含义,概念的歧义性还是可以解决的。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