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出现的最小语言单位。尽管我们在翻译中要正确传达语篇的总体意思,但在解读文本时,还是常常要从词入手。然而,我们会发现在绝大多数句子中是很难找到英汉完全对应的等值词,因此,词对词的对等翻译,几乎不可能。在多数情况下,英汉语词与词之间是不对等的。
如:从语义上来讲,“杯子”并不完全对等与“cup”,因为英语的cup,mug,glass等都可以叫“杯子”。“汽车”不完全等于“car”,因为car,truck,bus,lorry,van 等都可以叫“汽车”。从语言色彩上来说,“农民”不完全等于“peasant”, “地主”不完全等于“landlord”。
参照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中关于“常见不对等问题”的论述,英汉之间词层不对等的情况,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英语中的cousin,privacy,speaker在汉语中就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汉语中没有一个既可以指“堂兄弟、堂姐妹”又可以指“表兄弟、表姐妹”的词, privacy译为“隐私、私事、独处”等都不是很确切, speaker译为“议长”,也难以反映speaker作为维护议会权威和秩序的一个独立个人所起的作用。汉语中的“粽子”、“饺子”在英语中也没有对等词,因为这些是中国特有的食品,笼统地译为dumpling并不等值。
2.原语中的概念在目的语中未词化(lexicalized)的词。如英语中的landslide,可以用来形容在大选中获得“占绝对多数的”选票,但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个概念。
3.原语中词义复杂的词。如在巴西语中arruacao这个词的意思是:“清理咖啡树下的垃圾并把它堆在树行间,以便于在收获时把落在树下的咖啡豆收起。”这样复杂的意思在许多语言中是找不到对等词的。
4.原语和目的语有不同的词义区别。如汉语指人的性别用“男性、女性”,指动物的性别用“雄性、雌性”。英语没有这样的区别,都用male,female。
5.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上义词。如汉语中的“酒”,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上义词,英语中的wine在多数情况下是指“葡萄酒”,white wine是指“白葡萄酒”,red wine是指“红葡萄酒”,liquor或spirits可用来指汉语中的“白酒”,beer是“啤酒”,Guinness是“黑啤酒”,但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统称这些酒的词。中国人讲“喝酒”,这个“酒”就是统称各种酒。
6.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下义词。如英语中上义词 jump 有许多下义词:leap,vault,spring,bounce,dive,clear,plunge,plummet,而在汉语中“跳”就没有这么多对应的下义词。
7.方位和人际视角不同。如汉语的“借”在英语中就有两个不同的词,向别人借是borrow,把东西借给别人是lend。汉语则只用一个“借”字。
8.表达意义不同。如汉语中“宣传”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在英语中propaganda就有不好的表达意思。根据《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propaganda是“usually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即常用“贬义”。 因此,表达意义的不同,也造成不对等。
9.词形不同。由于原语中特殊的构词形式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形式,翻译时只好用解释的办法。如英语中的后缀-ish——boyish,greenish在汉语里只能译成“孩子气的”,“呈绿色的”。
10. 原语中使用外来词。原语中使用的外来词,在译入目的语时会失去原来的内涵,因为大多只能意译。 如英语中讲dine alfresco译成汉语是“在户外进餐”,跟dine outdoors没什么区别, 这就失去原文使用意大利外来语alfresco的特有内涵和异国情调。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叫false friend(假朋友)或false cognate(假同源词), 是指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或非常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如法语单词exp é rience不是“经验”而是“实验”。 英文的eat one''s words不是“食言”(go back on one''s word / break a promise) ,是“认错;道歉”(to admit that they were wrong about something they said)。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因此不存在形式相同的词。但也常常有意义上看似对等其实不对等的情况。如white coffee不能译为“白咖啡”,而是“加牛奶的咖啡”。此类情况甚多,翻译时千万不可想当然,应该认真查证。再看这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