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的主人公莫尔泰尼有 志于从事戏剧创作,为博得妻子的爱,他违背自己的 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 欲求,当他满足了妻 子的欲求时,却发现妻子已不再爱他。小说从ー个侧面写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的异化。
长篇小说《注意》是一部手法奇特的作品,用书中人物的话来说,作品真正的主人 公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 的主人公“我”一直在写着、准备将来有一天用作小说素材的日记。作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我”在 日记中写出的或真实 或虚假的种种事件,探讨“原罪”问题。
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共 有41篇作品,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物都由于一些 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不由自主地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通过 他们,作者写出了现 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到的迷惘与困惑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扭曲。
批评界对莫拉维亚 的每一部作品都持有分歧的意见。他的处女作《冷漠的人 们》,问世已经50多年了,批评界照旧议论纷纭。著名评论 家费莱蒂把它视为新现实 主义的开山之作。而另外的学者则把它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稍晚发表的《恶心》相提 并论, 莫拉维亚本人则说他是“存在主义小说家,属于存在主义流派”。他的“老师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主义的奠 基人”。莫拉维亚承认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他是有影 响的,“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归结于存在主义的体系”。
在小说中,莫拉维亚总是カ图反映人的本性固有的矛盾。他知道自己是个欧洲作 家。当时欧洲夹在美苏中 间,莫拉维亚认为欧洲被分裂了,欧洲的文化被分裂了。欧 洲作家被迫地、不由自主地对矛盾具有特別敏锐的感觉。( 参见吕同六《人是目 的——关于莫拉维亚》)卡尔维诺的主要作品都已译成中文,如《隐形的城市》,陈实译,花城出 版社,1991 年1月出版,列人“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寒冬夜行人》,萧天佑译,分别于1993年2 月安徽文艺出版社 和2001年1月译林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祖先》,吴正仪、蔡国忠译,工人出版社,1989 年3月出版。列人“世界著 名文学奖获得者文库”。本卷为作者的代表作,收入《分成两半的子爵》、《在树上攀援 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騎士》3部中篇小说。
有人认为卡尔维诺是ニ战后最具实力的一位作家。卡尔维诺以 融现实主义、超现 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于一体的创作风格著称于世。他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寒冬夜行人》的成功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形式,而形式本身就标志着内容。而《寒冬夜行 人》正是卡尔维诺风格的经典体现。
《寒冬夜行人》是小说中套小说:一位男性读者买来一个叫卡尔维诺的人新出的 一本名为 《寒冬夜行人》的小说后,急不可待地读起来,读到32页,发现装订有误,无 法再读,便到书店去更换,书店老板说 ,已接出版社通知,该书在装订时与《在马尔堡 市郊外》一书弄混了,可以更换。此时有一位叫柳德来拉的女读者也 来换书,二人因 此相识。故事由此展开,卡尔维诺设置的是ー个双线并行的复式叙述结构,一条线是 男女主人公每换 一本书回来都发现读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 了,这样他们ー连读了十 部小说的幵头;另一条线是男女主人公在读书换 书探索书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十部书的开头连同对它的阅读过程 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半被认真地镶嵌进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寒冬夜行人》一个有机的部分。因为这 十个开头连 缀起来正是ー个有意味的故事,每ー篇故事的开局与上ー篇故事的结尾是 相关的。全书的开局又与结局首尾呼应,互 相衔接。于是,整个小说似乎只是ー个开 局,或者用卡尔维诺的话说,小说始终呈现出“时间零”的态势。(参见李 美皆《卡尔维 诺小说中的小说》)卡尔维诺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手法的探索,新颖而精妙的表现形式是卡 尔 维诺小说写作ー贯的美学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卡尔维诺为作家中的作 家,而作为卡尔维诺的代表性作品, 《寒冬夜行人》则当之无愧地是小说中的小说。
另外有《卡尔维诺文集》,萧天佑 、张宓、吴正仪等译,吕同六、张洁主编,译林出版 社出版。《卡尔维诺文集》总目:第一巻:《意大利童话》;第 二卷:《通向蜘蛛巢的小 路》、《烟云》、《阿根廷蚂蚁》、短篇小说八篇;第三卷:“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分 成两 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第四卷•《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 的騎士》、《宇 宙奇趣》;第五巻:《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美国讲稿》。这五卷本 《卡尔维诺文集》收人了伊塔洛•卡尔 维诺的近二十部作品,是国内迄今为止对这位 意大利当代最杰出的作家的最全面最系統的介绍。
收入文集第一卷的《意大利童话》,严格地说,并不是卡尔维诺的个人创作。据说 1954 年〗月,埃伊纳乌迪出版社请卡尔维诺根据19世纪流传下来的一百多部民间故 事集,编写一部可与格林童话相匹敌的 “全意大利的童话书”。为此卡尔维诺用了两 年的时间做了一次旅行,《意大利童话》发表了,并获得巨大成功。这部 作品共收录了 意大利各地区的民间故事二百篇。那些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故事相似相近的故事,就像 是从同一个源头流 出的河,它们在流经意大利这块有着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的土壤时, 势必染上意大利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因此它 们从本质上说就是意大利特有的民间故事。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中使用的是ー种独 特的语言,它简洁质朴,非常生动, 虽然是现代标准的意大利语,却又常常保留了方言中的那些尽管与标准语有差异 ,但 一看即可知其意思的词汇。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的问世,也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中文的译本欣赏流传于 意大 利人民中间的优秀故事,并借助这些故事了解意大利民族,了解意大利的风土民 情,了解意大利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喜 怒哀乐,认识意大利人民的精神世界。(见陆 元昶《浅谈〈意大利童话〉》)
出生于撒丁 岛的女作家黛莱达(亦译德莱达,1871 —1936)依靠刻苦自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深受以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 义的影响。192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她的重要长篇小说《罪恶之路》,1991年10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黄文捷、萧 天佑 的译本,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1992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蔡蓉 译的《生活之恶》和《风中 芦苇》,列人“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此外尚有蔡蓉和吕同六译的《撒丁岛的血》,沈萼梅、刘锡荣合译的《长 春藤》等。
G.维尔加(1840—1922)的小说《鹰之死》有王央乐译本,《查苏阿尔多工匠老爷》 有19%年 孙葆华的译本,系从英文本转译。维尔加的短篇小说集《乡村骑士》,有包括王央乐译本在内的两种译本。
G.贝尔托(1914一1978)的长篇小说《满天红》(1947)以某个小城5个贫苦青年 男女的命 运为线索,真实地描绘出法西斯统治和战后美军占领下意大利社会动荡、混 乱的情况,展示主人公纯洁的心灵在艰难 岁月里形成的个性,表现了他们对美的未来 的希望和幻想的破灭。这部小说有1955年的译本。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一批作家中最突出的一位是马莱尔巴,他的创作体现了当 代意大利 文学的ー个重要特征:探索性,或者说,试验性。他的《蛇》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三部曲 的第一部《蛇》 (1965)问世,使马莱尔巴一跃成为新先锋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并享誉意大利和世界文坛。
《蛇》的情节有些朦胧,可以见出推理小说的某些影子。小说的叙述者一名邮票商,他同 少女米丽亚姆相遇,两人爱恋。邮票商因少女的飘忽不定、令人难以捉摸而萌 生嫉妒,最终谋害了她,并呑吃了她的 尸体。但是当凶手自首,案件进人审讯时,却对于是否确有被害者的尸体,进而对于是否确有被害者,产生了怀疑: 兴许,叙述者是个谎言癖者!小说述事中的关键人物米丽亚姆形象的朦胧,身份的模糊,行踪的飘忽,不 仅表现出叙述 者渴求的対象呈现出的幻觉性,也动摇了叙述者叙述的可信性。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蛇 ”显然是“性”的象征。它赋予生活和心灵以欢悦,又毒化生活和心灵。于是,谋杀米•亚姆成为摒弃“性”,返回纯 真的惟一方式。
可以说,《蛇》是新旧叙事模式之间的桥梁,它是抽象的和形象的叙事方式的融 合,是一部 寓于超现实的写实小说。(吕同六《寓于超现实的写实小说》)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得到译介的意大利作品还有: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22卷)意大利卷》刘白羽和李辉凡主编,重庆出版社 1992年 出版。本书收入《丰塔玛垃》(伊•西洛内著);《苦难情侣》(瓦•普拉托利尼 著);《化装舞会》(阿•莫拉维亚著 )。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23卷)意大利卷》,重庆出版社1992年出版,本书收人 《基督不到的地方 》(卡洛•莱维著);《如果这是ー个人》(普里莫•莱维著);《利比亚 沙漠》(马里奥•托比诺著);《人与非人》 (埃里奥•维多里尼著)。
迪诺•布扎蒂的作品译出的有《魔服》(窦红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海 怪》 (罗国林、吉庆连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和《现代地狱记游(布扎蒂短篇小说集)》 (张继双译,山西人民 出版社,1984)。
迪•兰佩杜萨的《豹》(1984),费慧茹、艾敏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出 版。《豹》 写的是西西里ー个古老贵族家庭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衰亡的历史。“豹” 是这个家族的族徽,象征着这个家族和萨 利纳新王的权势和威严。
布鲁诺贝的《举烛人》有梁禾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罗伯特•查尔巴托的《疯狂的爱••墨索里尼与他的情妇》,有王晓山译本,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艾尔莎•莫兰黛的《历史》(ニ册),有万子美等译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 版。雷娜塔•维加诺的《两 个少女的故事》,有翁本泽译本,方金河插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