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近代文学 的发展过程中,埃及、黎巴嫩文学起步较早,成就最大,成为阿拉伯近代文学的中心。伊拉克、叙利亚等国起步稍晚 ,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国家则更要晚ー些。在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两个对阿拉伯文学复兴有着重要影响的 文学流派,即“旅美派”文学和“埃及现代派”文学。“旅美派”文学又称“叙美派”文学,是指20世纪初旅居在美 洲的叙利亚、黎巴嫩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他们于1920年在美国纽约成立笔会,并以笔会为中心形成“旅美派”文学 团体。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51)是旅美派年会的会长。他生于黎巴嫩北部山 乡卜舍里。12岁随父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迸。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触怒了当局,作品遭焚毁,本人被 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 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纪伯伦是一位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创作的双语作家,一生创作了数 量众多的小说、诗歌、散文诗和散文。他的创作融会东西,不仅开辟了阿拉伯新时代文学的道路,而且为世界文学史 增添了奇彩。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国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早在1923年,茅盾就 翻译过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ー张雪白的纸说……》 等5篇,刊载在《文学周刊》第86期和88期上。1927年 ,《文学周报》第279期上又刊载了赵景深译的《吉伯兰寓言选译》。
国内第一本纪伯伦散文诗集《疯人》 的译者是留美归来的刘廷芳(1891 —1947), 该书由北新书局于1929年12月收入“风满楼丛书”。40年代,刘氏和他 的女儿又合译了纪伯伦的《人之子》,刊载在教会刊物《真理与生命》上。
1931年,新月书店出版了冰心 译的《先知》。40年代初收入开明书店出版的《冰心著作集》,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的単行本。1963年, 冰心选译了另ー种散文诗集《沙与沫》,发表在《世界文学》杂志上。1981年,冰心译的《沙与沫》在《外国文学季 刊》上发表。次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在“诗苑译林”丛书中收入冰心译的《先知• 沙与沫》。《先知》和《沙与沫》除出 单行本外,还收入《冰心著作选集》和《冰心全集》。 《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以一位客居他乡的智者亚墨斯塔 法在离别异乡,而与他朝夕相处的民众分别吋,为送行人指点迷津的方式,阐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工 作与逸乐、法律与自由、欢乐与悲哀、理性与热情、宗教与祈祷、善恶与友谊、时光与 苦痛、罪与罚等26个方面有关 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作者用诗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强烈的抒情、意蕴丰富的比喻、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生动形象思维 交替等艺术表现方式,将东方高妙的哲学思想与真理化作美不胜收的隽永诗意。《先知》ー发表便在东西方引起轰动 ,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冰心在《先知》的译序中说这本书,《先知》,是我1927年三月在美国朋友处读 到的。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予我以极深的印象。”
1957年8月号《译文》杂志刊 载了苏龄、折渠从俄文翻译的纪伯伦《散文诗三篇》。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黎巴嫩短篇小说集》中又收有 纪伯伦的两篇作品。
1983年,为纪念纪伯伦诞生ー百周年,除发表纪念文章外,湖南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译自阿拉伯文的《泪与笑》(仲跻昆、李唯中、伊宏译)。
198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 了《折断的翅膀——纪伯伦作品选》,内收郭蔡译、朱威烈校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和杨孝柏、王复、王伟等人 翻译的短篇小说、散文、故事、评论文章等。《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主人公“我”与萨勒 玛的爱情悲剧,愤怒控诉了封建势カ对青年一代的压制和迫害。小说中的年轻人个性意识刚刚觉醒,他们追求自由的 爱情,却无カ抵抗強大的封建势カ,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命运,如折翅的鸟儿不能自由飞翔。《折断的翅膀》代表纪伯 伦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即希望年轻的一代个性得到解放,贏得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光明前途,也代表纪伯伦小说创 作的艺术特色:淡化情节,注重主观抒情,人物单纯浪漫,多情善感,不侧重于形象地再现生活,而是表达作者对生 活对现实的思考和感受,因而叙述、对话、独白充满诗的哲理。